黄山区拾古——古城镇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1-13 08:25 来源: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编者:黄山区地处举世闻名的黄山北麓,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至唐天宝四年创建太平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时间,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而这里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不为人所知,为了让广大读者认知和了解黄山区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从档案资料中精心编研,同时区林业局、区文物局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黄山区拾古》编撰完成,现陆续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黄山区古城镇

1、仙源古城 

唐天宝四年(754)置太平县,至唐代宗永泰年中因县民王万敌起义而被废,后于大历年间复置,县城基本未迁址,至1963年共历1219年。城镇记载可追溯至五代。太平县城别名仙源,今黄山区仙源镇。清乾隆《太平县志》载,以麻川河古名仙源水,故尔以水名城。仙源城在明弘治、正德年间仅立五个城门,而无城墙。五门名为南宁国门、西弦歌门、上东门、下东门、北拱极门。至嘉靖癸亥(1563)始有城墙,高一丈,厚七尺,围八百余丈,并设门楼及水关。万历丙子(1576)县令张廷榜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大至九百余丈。城门仍五座,改南门为文明门,东门为朝宗门、西门增设和兑门,西、北仍旧名未变。仙源城北依三门山,呈面揖黄山、足潆碧水之势。仙源古城墙于1958年全部拆除殆尽。1963年12月县城迁至甘棠新城。 

2、永丰岭上、岭下古村落

位于黄山区永丰乡,岭上位于必吉岭东侧,岭下位于岭西山脚。《苏氏家谱》载:苏姓系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之弟苏辙的后代。南宋初建炎年间(1127-1130),苏继芳任铜陵县令,因官场斗争,遂谢职回四川,因金兵堵路,就携带家小在东南寻地居住。见必吉岭左右开屏列障,气势不凡,便在岭头上定居下来,明初所建五福庙至今尚存。到明代中叶,苏氏人丁渐多,而必吉岭头田地少,水源不足,其一支人便迁至岭上,苏显荣一支迁岭下。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行至岭上、岭下,武举人出身的苏至栋率领地方团练与之相对抗,发生武装冲突,两个村庄的房屋被焚烧一空。岭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的嘉会堂仅后进幸存。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永思堂。岭下由于有苏文开等人在外地做官,又有商贾在外地经商,经济条件较好,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村庄得以迅速复建,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继序堂(六甲祠)。现今岭下村任然保存着晚清村庄的风貌。

3、甘棠古村落 

甘棠原名“赶坦”,崔姓村庄。现黄山区甘棠镇。据《崔氏家谱》载:崔氏祖籍山东,唐代曾有22位宰相,唐宪宗时,群公为相而获咎,迁任宣州幕僚,在宣城洪林下庄定居。至宋末,寿一公由洪林下庄迁居太平东乡,结庐于雾山南麓。元代(1271-1368),寿一公之孙喜翁正式在甘棠筑室定居。崔氏在此定居已有700多年历史。

甘棠房屋以行列式为主,主街道约600米长(即今甘棠老街),东西走向,徽州至池州驿道经此。沿街的房屋多是铺面、作坊。居民多住在小巷中,小巷弯弯曲曲,房屋依次排列,人口稠密。大型建筑集中在下街口处。三甲祠和六角楼系明代建筑,今存。于都祠和关帝庙已拆除。

4、太黟古道第一村郭村

郭村,原称“谷城”、“彀城”。因四周群山环抱,村庄坐落在谷地之中,故此得名。地处黄山区西南,位于原郭村 乡(现隶属焦村镇)政府驻地东北部。清嘉庆元年改为今名。 郭村历史上位于青(阳)黟(县)古道要冲,现境内还残存一段10公里古道,当地称为桃岭古道。旧时为宁国、徽州、池州三府交界之地。明清时期,沿来龙山西侧形成绵延数里,拥“千灶万丁”的中心村落(相传清康乾时期常住人口2万余人),因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凸显,明嘉靖十五年,郭村设铺舍(即邮政),由铺兵专门往返黟县从事邮政业务,嘉靖年间太平知县李简将建在黟县宏潭的巡检司廨迁移至郭村,直至清末巡检司廨撤销,至今郭村在十字畈田处仍有叫司官衙的地名。嘉庆版《太平县志》载:“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弦歌乡,册编宿字四千七百四十七号。明洪武年间知县李简建。嘉靖中以宏潭僻隘,郭村前当徽、池之冲,移巡检于三府会馆前。万历五年,知县张廷榜始建司署,运使许天赠记。国朝雍正年间,山水冲没,以后历任借赁民房。嘉庆十四年,知县曹梦鹤、巡检斯备率五图绅士购监生林旭地,建于郭村之南。”这一段话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宏潭巡检司始建、发展之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