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五福神会
五福神会是流传于黄山区永丰乡及其毗邻地区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传统民俗等文化特征于一体,是农耕文化的代表性产物。当地村民为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和企盼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期间举办五褔神会民俗活动,一直延续600多年。
相传元末明初,永丰乡岭下村人苏振玉在京城做官,遭奸臣陷害,被打入死牢。其子苏显荣在家乡听到消息后,日夜兼程,火速进京。过长江时,遇水面漂来一只木匣,捞起观之,内藏六个菩萨头像。苏显荣赶忙跪下祷告,祈求菩萨显灵,保佑父亲平安,并承诺日后在家乡为菩萨建庙供香,随后将木匣藏于江边。进京后,冒死见皇上,恳请允许自己为父亲抵死罪,皇帝感其孝义,遂免其父死罪,革职还乡。归途中,苏显荣履行诺言,将六个菩萨头像挑回家乡,在走到永丰乡岭上村与岭下村的交界处,扁担断了。苏显荣放下菩萨,回到村里,募集钱款,终于在此地建起一座三开间硬山式的“五福庙”。此后,村民在庙中供奉菩萨牌位,常年进香,顶礼膜拜,并每年举办“五福神会”,祈求神灵保佑乡民五福临门,年年五谷丰登。
“五福神会”有一套固定而成熟的表演模式。首先是时间固定,即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当时正值秋收之后,家家盛满着秋的丰收,户户洋溢着秋的喜悦。人们借助“神会”的形式,一方面祈求神灵赐福,另一方面则表达出人们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其次是角色固定,有正神六尊,小神五尊。正神由身材高大的青壮年男子装扮,小神则由矮小的男孩及老人装扮。而且每种角色有固定的称呼、化妆和使用的道具,以区别角色的不同性格和地位的高低尊卑。再次是祭祀程序固定。“出橱.降神”,就是从各宗祠里请出脸式和武器,把“神”从天上请来人间。“降神”仪式结束,请出的脸式和武器就代表了“神”。“出巡.祭坛”,就是众神巡视各处,为村民驱邪降福;然后齐集村中广场,广场设下祭坛,众神接受村民祭拜。“退神.跑橱”,就是众神回到五福庙里,三眼铳响后,六位装扮正神的青壮年手端脸式朝各自祠堂一路狂奔,那气势犹如猛虎下山;最先到达的祠堂最能得到菩萨保佑,将会人丁兴旺,五福临门。因此,“跑橱”一幕最扣人心弦,观众为各自祠堂派出的“选手”呐喊助威,“选手”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其紧张、精彩、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2010年7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