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城历史人物
张尹甫 (1245~1300) 号松谷,南宋天水县(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甫少时习儒,敏慧过人,博览群书,在天水县袭右监门卫大将军,主管神佑观,食邑百户,后因受权奸排斥,辞职出走,游历江南,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游历江南贵池梅根江后,来到太平沟村,寓居沟村李氏一世祖李千三家,并在李家坐了西席,教授李千三的儿子李社乙,历时4年,后迁石笋峰下南斗庵修道,后又迁到叠嶂峰下,自建松谷草堂。
尹甫学识渊博,精研道佛经典,旁通医术,常为乡民采药治病,预测水旱,深得百姓爱戴,尊称“张真人”,元大德四年(1300年)五月二十日坐逝,享年56年,在庵后建塔安葬。
李宗会 望仙乡(今耿城镇)人,于同治初年(时仅十六岁)因兵祸后家贫如洗而随父投奔在沙市经商的二叔李梁简,后于一药店当学徒。父不久殁于枝江董市。后又投奔于在汉口经商的姐夫陈丽江(西乡人,今焦村镇),介绍至罗大茂(三口人)广货店受雇十三年。同治十二年(1873),从董市、沙市两处将父亲及自己的未婚妻已尸骸千里扶柩至乡与母亲合葬(时母已去世多年),后娶黄氏,完婚后又赴汉口。光绪中与陈恒顺合股经营义和祥纱行,为汉口经销洋纱之始。其业务扩至天津、上海、镇江、沙市、宜昌、黄冈、南京等十几处商埠。后与陈丽江合开义顺祥疋头店,失宜后又与其四叔李梁祜合开义大祥疋头店。光绪十三年(1887)陈丽江去世,其子陈仁梅拆股,后遂复开义顺祥疋头店,因受骗而歇业。逾年与其叔李灵川及其子李渔朝等人合开油坊于宜昌、益和昌疋头店于汉口,不久歇业。光绪三十年(1904)因采办棉花而亏损,光绪三十一年(1905)连亏,且受宜都煤矿的巨损,只好歇业待机。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与李灵川、李激甫、李德轩等人合开汇丰祥油坊于宜昌,又与黄朝轩、王琴甫合开义厚昌布店于沙市,开祥记疋头店于汉口,并令二子李自源与孙志堂等人组织纱业公会于汉口。武昌起义时因战火受损,举家迁避上海。战后返汉,还债不迭。民国2年(1913)心力劳瘁而卒。
谭麟书 字耀廷(清同治、光绪年间在世),沟村人,精医术。能治异症,善种牛痘。其创“点牛痘法”,割臂作海棠花形,灌浆时各出痘一、二粒,同时结痂,与众异。光绪十六年(1890),太平县牛痘局,聘主其事。
李德章 字茂林,望仙(今耿城)人,在武汉经商,慷慨识大义,清光绪中归里省墓,见村下有石桥已圮,独资重建,三载竣工。取名六顺桥,并在桥西筑石坝引水灌溉农田,又捐巨资修宗祠大堂。
李继纲 字厚甫,县学生员,江西候补知县,曾充江西省视学,兴办学务卓著勤劳。继承父志,每当岁暮散给米谷以周济贫穷,组织储粜会以济灾荒。重建夏家岭永安石坝,又捐资创建乐群小学校校舍,资修黄山狮子林石道,筑造沟村南庄石桥。修改本县监狱室邑城东门石桥。开办本乡自卫团及汉口仁义上段保安会仁济善堂慈善会工人学校等,竭力资助弟继翰见义勇为。
李继翰 字仲青(辛亥革命前后在世),沟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留学日本时,与宋教仁、程家柽友善,1905年参与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协办《二十世纪支那》丛报,宣传革命,后因父病,电召归鄂,遭人举发,被捕入狱,经多方营救获释。1912年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任职,不久,北京政府成立,宋教仁被刺,革命遭挫,遂灰心国事,移情诗酒,著有《嚼雪斋诗草》。
谭奎林 原太平县南望乡(今属黄山区耿城镇)人,生卒年代不详,身怀绝技,清末以铁作山水、人物、花卉,栩栩如生,浙江省大家多有收藏。
谭芝屏 沟村人(清末民初在世),旅汉口商人,经营裕昶颜料公司,一生乐善好施。
在家乡修建了一幢西班牙式的“洋屋”(名“知还山荘”,现洋屋主体尚存)并经营水作、布线百货、西药等生意外,还修建一座高台,点一盏长明天灯以方便行人。出资修筑了一条从谭姓门口一直到沟村大路的石板路,每年冬季,不问是本家,还是客籍的穷人,每人送一斤香油、二斤肉、三斗米、外加一套新做的棉衣裤。
在汉口,民国4年(1915)与原太平县西乡人陈仁梅在汉口捐资扩充了汉口存仁巷育婴堂房舍。民国6年(1917年)又与王森甫等捐资5200元组成平粜会,购谷分储仙源、三口、沟村三处,遇荒年平粜救灾,后在汉口打扣巷置市房以租金为基金,遇灾拨款救济。民国19年旱,拨回3000元,购谷分三处平粜。
李柳和(1882~1977) 沟村人,继承父业,专攻儿科,对儿童疾病颇有研究,尤擅长小儿疳积,急慢惊风、麻疹等症。认为小儿脾胃娇嫩,其疾病多为食积或虫患,主张明疹,不依古训,对症下药,医德高尚,服务热情,门庭若市,晚年双目失明,求医者仍络绎不绝。
何本来(1905~1972) 安徽怀宁人,17岁随父亲来太平,落户沟村。他十几岁开始学徒,一生从事石工工艺,技艺高超。20年代初,他组织20多人的石工队,活跃在黄山,留下了很多遗迹。西海排云亭、半山寺、立马亭、松谷庵、石头房、天都峰栏杆、黄山诸多的石阶路,还有三道亭、三百岁坟墓均由他主持施工。最杰出的是他的石刻工艺,如翡翠池景区的“古油潭”、“翡翠池”、“佛”字、“寿”字和青鸾峰悬崖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巨型石刻,他都参与雕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八字,字径6米,字间距9米,其中“平”字一竖长9.4米,酋劲挺拔,刻工精湛,令人叹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本来石工队参与修建当时太平县较大的水利工程――十字畈灌溉渠首石坝和倒虹吸、渡槽等工程施工。1957年参加太平县建筑工程队,仍为石工队长,境内较大石方工程均由其组织施工。1972年因病去世。
李炳荣(1928~1973) 沟村人,少时家境贫困,靠父亲帮工维持生活,读4年小学即辍学务农。民国37年(1948)在谭家桥乡罗村参加皖南游击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区中队长。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干事、副区长、副科长、区委书记。1957年1月当选为太平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
炳荣对党的事业忠诚负责,服从组织分配,能上能下,一切按工作需要,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1959年从副县长调任三口人民公社书记,毫无怨言,愉快接受组织安排。到三口后,组织“三口风景水库”会战,本人带头吃住在工地。
炳荣性格刚毅、果断,工作大胆敢干,廉洁奉公。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炳荣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全家6口人,常以野菜充饥。有人提议补助他家粮食,炳荣婉言谢绝,认为自己身为公社书记,更应与社员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决不能特殊。1963年调任县供销社担任主任,因公房紧张没有另建宿舍,炳荣毫无怨言,还说服全家多想国家的困难。1970年调任县商业局局长后,也没有要求单位安排住房,而是自己掏钱租住一间私房。
1973年4月,炳荣在弦瑞公社参加劳动,因雨淋身体受寒患急性肺炎转心肌炎,经县人民医院抢救无效,于5月13日逝世,时年45岁。
项笑山(1919~1991) 辅村人,中共党员,1939年初,经方志敏派往皖南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介绍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南望乡民兵大队长、黄山游击队队长、石台县军管会副主任、宿松县人民银行行长、农林局、粮食局局长、供销社主任、宿松县农行行长等职,1981年11月离休。
慈信元(1922~1988) 汪家村人。1947年2月参加皖南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游击队班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连长,转业后任东至县民政局科长、耿城辅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甘棠农业中学校长、太平县养猪场场长、汪家大队党支部书记、耿城乡油厂厂长。
慈信元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担任汪家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一心为集体,带领群众开荒造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创办大队林场,在他的努力下,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汪家村口碑极好。
王淑萍(女)(1924~1996) 辅村人,中共党员,194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歙太边区黄东区工委妇女干事、石台县妇联干事、组织部长、池州专区妇联干事、铜陵大池区妇联主任、宿松县人民银行人事股长、副行长、宿松县纺织品公司副经理、宿松县佐坝区妇联主任、宿松县妇联主任、宿松县医药公司经理等职,1983年12月离休。
饶昌忠(1932~2000年) 沟村人。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上春参加地方民兵工作。1952年9月任饶越乡、沟村乡副乡长。
1952年10月调太平县文化馆工作。1953年5月调县委宣传部工作。1957年3月至1958年10月任耿城乡乡长。1958年11月至1959年11月任甘棠人民公社副书记。1960年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到县万羽鸡场劳动。1963年甄别平反。1962年8月至退休先后任耿城公社沟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耿城乡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
饶昌忠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密切联系群众。在沟村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兴办小水电,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先后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
许济达(1938~1992) 辅村人。197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被黄山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许济达一生追求进步,热爱共产党,关心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在担任村领导期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兴办学校、勤劳致富。1978年,组织全村干群建成黄碧潭水电站,后又兴建竞成、丰田等拦河坝,改善了农田灌溉和农村用电。带领群众创办辅村林场,使数千亩荒山得到绿化。1989年,发动群众筹资12万元,建成辅村小学新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