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落——郭村

作者:黄山区焦村镇 发布时间:2025-01-13 08:46 来源:黄山区焦村镇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遍地草萋萋;暮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这是明代诗人程树本笔下的郭村古村落。

郭村村古村落位于黄山区焦村镇西南部,由家族迁徙聚居而成,地处“黄山—宏村及太平湖—宏村”黄金旅游线腹地,东居“世界自然遗产”黄山,西临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属丘陵山区,亚热带季风气候。距黄山西大门30公里,宏村22公里,城区38公里,全村辖15个村民组,445户,1541人,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经济主要以林业和种养殖业为主,农产品极其丰富,主要盛产黄山毛峰、木榨油、木灵芝等绿色食品,销往全国大中城市。

郭村故称谷城,地处黄山区西南部,南与黟县宏村接壤,西北与石台县毗邻,自古即三州交汇地。《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谷城在弦歌乡,因此郭村又称为“弦歌里”。徽商古道之太-黟古道,黟-石古道均经由郭村县公路沿村而过,村庄东有来龙山,西有西山,南有寨山,四周群山环抱,一条清乾隆九年整治的恒河——长约3千米,东西纵贯郭村,是个兼日用、灌溉和防御于一体的军事水利设施。谷城现存有古民居40多幢,古桥3座,古庙宇观音阁1幢,恒河古溪一条等文化遗迹。

郭村历史悠久,肇始何时无史料可据,然其古称“谷城”,且供奉周文王周武王,岁有民俗“文王会”,似乎是个上古中原迁徙而来的故地,村北高山有周王庙。据郭村林氏族谱和碑刻记在,林姓始迁徙于宋。根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南宋宝佑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舂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系郭村林姓始祖。”因此,郭村村民主要以林姓为主,相传“林”姓是周武王所赐,每年的农历九月,郭村都要举办盛大的周王庙会。谷城由于系三州交汇地,历代系兵家必争之地。故明代洪武年间再次设立“宏潭巡检司署”,从七品建制。清初,由高层军事官员建议,由徽州、池州、宣州三府集资设立“三州会馆”,系官方驿站。

郭村村庄在明代已具有相当规模,到了清三代大道鼎盛时期,具有千灶万丁,相传2万人,村庄扩大,沿来龙山西侧形成条形村庄有数里之长,十分繁荣兴盛。郭村的传统格局是经过多年演变而来的,伴随着人口增长、户数增加而发生的自然扩张,从而引起格局的不断变化。其总体格局是由一条主要横向道路和一条次要横向道路及多条纵向巷道,连接形成的竟似棋盘式格局,将村庄各门各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村庄平面布局自由,依山势变化,沿河道之流线,与其融为一体。整体结构保护完整。从村落到街巷空间再到建筑单体都保留了原有的尺度,整体形态随地形高低错落,院落大都保留有院墙、河流对景,空间环境丰富。太平天国后遭受兵家焚烧杀戮,渐而萧条(今郭村仅有1700余人)。目前郭村遗留了这一时期的大营盘、小营盘、战壕等遗址。

郭村东山有谷神庙、谷王洞、和东山洞等历史文化遗迹。村背靠来龙山,系郭村风水龙脉。南侧有西山,山上有“西山灯”,夜间为南北商旅指引方向,被民间戏称谷城灯塔。

郭村古村落是我区2011年度“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市级重点古村落,该项目总投资755万元, 实施了观音阁 (弦歌里)、6幢古民居收购修复、1100平方米的桥阁坦广场整治等古建利用展示工程,580米的排水边沟、砌筑方量约2450立方米的拦河坝、39盏太阳能路灯安装、19个垃圾箱、6处垃圾收集房(<3立方)等旅游服务配套工程,此外还进行了村口水口、观光步道、旅游公路、管线(含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绿化、生态农业、恢复周王庙会民俗活动等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