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历史人物
左少卿 隋初云南大理廷尉(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有勇有谋,治理有方,深受云南百姓拥戴,并教子有方,得朝廷器重,加封加禄,为官清正,以年高德重为云南人民所尊敬,后迁龙门左家宕。
左建成 少卿之子、云南大理都统御史(都御史是都察院最高长官,负责纠察中国十五道、在京百官。相当于民国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总长,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位),后随左少卿从婺源(现属江西省)迁往龙门入翠坑左家宕,被当时官司场评为御史上杰出人物。
左匡政 史名难当,隋开皇十五年(596)出身于入翠戴家(左家宕,唐初属泾县),时因社会动乱,被地方推为总管,率众保障乡里。后归唐,历任猷(you由音)州刺史,(猷州,相当于今省辖市行政区划,刺史为地方最高长官,省级正四品)号上柱国(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废。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二品)被赐戴国公(国公,中国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他得皖南江氏始祖汉宰相肖何第二十四裔孙江南节度史江祯辅助。持节总管宣歙两州诸军事,后任宣州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还曾任四川泸州都督。唐贞观十八年(664)他被封进军副大总管,与薛仁贵同征东伐高丽国(现朝鲜)。在战斗中因功显赫,被朝廷赐为左武候一品大将军(是正三品的武将官职)。阵亡时48岁,后葬于村中枫子岭,因其战功显赫,后来乡民将枫子岭更名将军山,以示纪念。左匡政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诗作《白龟城》受到诗仙李白的欣赏。
左绍齐 左匡政长子,隋父习武,天资聪慧,后同父远征,屡建功勋,授都督袭戴国公。
左绍芳 左匡政次子,武德年初随父入朝授官,后以镇压辅公柘起义军和隋征西域有功,升指挥史,镇淮南,官封三品。
张文进 元朝人,(生卒不详)又名德才,龙门乡轮渡村人。是一位青花瓷器烧制大师。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张文喜,也是烧造青花的高手。关于张氏兄弟的身世,据史料记载,他们自幼跟随祖辈逃荒到江西浮梁即今日的景德镇,为了生计,拜当地的瓷器大师钱奉圣先生学习烧制青花瓷,并成为青花瓷的传人,得到师傅和官府的特许,容许其使用特有的商标“张家造”。两兄弟的合作成果之一,便是“至正瓶”。 目前仅存的至正型一对元青花龙纹象耳盘口瓶,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至正瓶”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城郷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符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戴文林 清朝人,(生卒不详)入翠戴家村人,清乾隆三十年(1766)进士,任常州府台教授加三级(府台:府台=知府,是对知府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黄堂,府台便是知府的称呼。宋代以后,称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精勤于政、严惩奸盗、维护地方安靖,颇著政声,深得人心。
戴兆复 清朝人,宁国府进士,年少聪慧,勤学才博,在任勤干教化,严肃法纪,择优拨士,培植人才,秉公办事,官升都察院御史(都察院御史清代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其品级几经变化后定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并辅佐左都御史工作,为正三品),官居二十年,颇著政声。
胡师孝 清朝人,(1855~1908)原名继缓,字少甫,号铁霜,龙门乡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登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散馆(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光绪二十五年任山东昌邑知事,德政有声,时德国占据青岛,经营胶济铁路,昌邑县民自发抵,毁其勘测标识,几酿成外事争端。师孝哀国不幸,怜民无辜,据理妥为交涉,七妙翰旋。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山东巡抚严令取缔并清剿。师孝视入团才“匆为良民”,不忍“不都面诛”。遂劝导使其解散,免遭残酷诛杀。任职期间,凡课士劝农(所有考核士子都应劝民农事,兴利除弊,民生在勤,宴安自乐),折狱之余(断决狱讼之余),皆勤加察访、广听民决心书,了解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后调任青城,昌邑百姓卧辙攀辕(昌邑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潍河下游,莱州湾畔,卧辙攀辕旧时用作挽留好官的谀词),泣器送其登途,不久扶母柩辞官归里。
左士望 清朝人,(生卒不详)入翠人,出生于泾县,左匡政后裔,清代进士,为龙门乡写有《龙门集》十卷。
胡庆道 清朝人,(生卒不详)复兴村人,清末进士,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政治系,回国后入翰林院(翰林院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其他翰林官设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师制度,文脉与人脉相互交织,使翰林影响延伸至各个领域。翰林在知识界享有崇高声望,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为最完备,资料最为丰富,机构最为庞大,品秩最为突兀,规模最为壮观,是集历代大成的产物),主管外事,因其学识渊博,精通外语,为朝廷在外交来往作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