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送花灯”

作者:谭家桥镇信息报送 发布时间:2025-01-13 08:50 来源:黄山区谭家桥镇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送花灯”是黄山区谭家桥罗村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项民间活动,区域分布在罗村村及其周边自然村,在活动中,男女老少齐参加,以沾点喜气,并互相表示祝贺。

南宋时期,罗氏世主罗三元携带长子罗富生等家眷从歙县呈坎后罗村迁入黄山脚下建村。罗氏父子在来龙山脚骆驼山边搭一草棚定居。一家人以开山种地、饲养家禽为生,繁衍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氏人口不断增长,生活的主要来源是耕种、经商和造纸。到明朝时期,罗氏家族族长们为使晚辈兴旺发达、婚姻美满,共同商议组建了一支送花灯队伍(约12人),举行送花灯活动,受赠对象是当年的新婚夫妇,时间是第二年正月十五。那一天,白天,由当地戏班子唱大戏,到了夜晚,由送花灯队伍抬着一只大红花灯(圆柱型跑马灯),携带五谷杂粮,敲锣打鼓、吹着喇叭,连同全村男、女、老、少(提着点亮的小灯笼)前往新婚夫妇家表示祝贺,并祝愿他们早生贵子。

后来,此项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罗村村其他姓氏家族,村庄里每年必须开展的这项活动,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风俗:罗氏家族召集各姓户主推选德高望重的长者做主持(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稍有变化),并组织一群青年男女在夜幕降临时,由主持人带队,抬着大灯笼,带着五谷杂粮,吹着喇叭,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来到新郎新娘家,一进门,先将花灯挂在新房正中,然后,新郎新娘坐在床沿,由送花灯人将五谷撒满帐房,并高声唱祝辞。唱祝辞完毕,东家喜气洋洋地连声道谢,并请大家到堂前喝茶,此时堂前的八仙桌上早已置好了茶叶蛋(元宝)、花生、瓜子等果品。大家吃喝完毕后离开时,由东家放鞭炮送行。到了八月,如果新婚女子未开怀生育或不见怀孕迹象,就由主持人在八月十五这天,吩咐随从白天到附近菜地踩点,选一条外型较好、色青且已长毛的嫩冬瓜,当天夜晚偷摘下它后,即刻送到新婚夫妇家,以示催生。整个仪式都是在心照不宣的情况下进行的。

“送花灯”活动属自然传承,其程序、仪式、规则等大部分是通过口授、自发观察等方式世代相传,小部分有文字记载。现在罗村及其他姓氏的一些健在的老人都亲历“送花灯”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