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桥镇历史溯源
谭家桥镇历史悠久,自唐天宝十一年(752)始建太平县(现黄山区)时便属其管辖,隶属宁国府。唐永泰元年(765),废太平县,辖地还归泾县,谭家桥区域随之归泾县管辖。唐大历年间(766~779)又恢复太平县,宋、元、明、清以及后来谭家桥区域一直属太平县管辖。民国28年(1939),属三潭乡。1949年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谭家桥区域属第一区公所管辖,始称民主乡。1956年后称中墩乡。1966年4月,改为谭家桥公社。1983年4月,改称谭家桥乡。1992年3月,撤乡建镇,从此名为谭家桥镇。
谭家桥镇文化源远,源自始祖文化,可上溯至中华始祖——黄帝,现存的黄帝源古文化遗迹和《黄山图经》《黄山志定本》可供研讨、考证。据清朝《太平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三年(754),诗仙李白曾来访碧山胡晖(珲),并留下传颂千古的诗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和楹联。中华传统文化是此地文化的根本;文雅、感梓里等古村落中的徽式建筑是徽派文化的体现;皖南游击区的革命斗争创造了红色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万名上海知青来黄山茶林场“上山下乡”,带来了知青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又输进了海派文化。现在,谭家桥镇已成为多种文化的交融地。
谭家桥镇是革命老区,这里是黄山地区最早的党支部诞生地,罗村红军游击队是太平县最早的党领导的武装。聂家山曾是中共皖南地委的驻地。党领导的武工队、游击队曾在谭家桥及周边开展积极的武装斗争。1934年12月,方志敏、粟裕等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粟裕将军逝世后,后人遵从其遗嘱,将他的部分骨灰葬在他曾战斗过的这片土地,建立了粟裕将军墓,石门峡现仍存当年战壕和方志敏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指挥台。1947年11月,在西文村成立了黄山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民主乡人民政府。1948年 8月,在谭家桥成立了黄山区人民政府,辖区范围:北至仙源南部,东抵旌德白地,南达歙县潜口,西到三口、罗村。当时,谭家桥一带被群众称为“小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