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遗迹——“皖南巨工”广阳桥

发布时间:2018-10-25 20:25 来源:黄山区太平湖镇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广阳大桥原名永济桥,亦称舒溪河大桥。该桥位于原石埭县广阳镇(现属太平湖镇境)南门外,横跨舒溪河上,是安徽省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民国11年(1922),石埭籍人士陈劭吾、陈一甫兄弟自捐银币2.4万元,又有太平县陈少舟和旌德、江宁、南通等地实业人士赞助,共募集银币14万元,于同年7月开工兴建,历时两年半,于民国14年(1925)春建成。桥梁设计者为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陈一甫之子陈范有,并聘请其老师美籍教授裴特森为技术指导,还邀请其同学庚宗桂、郑敏之两位工程师协助。江苏南通勘矿建筑公司负责承建。与此同时,还派员从外埠购进大量建筑材料。由于皖南山区的道路曲折难行,运输任务非常艰巨。粗长的钢筋全靠船只从芜湖运到青弋江上游,然后再卸在木排上,逆舒溪河而上至石埭。自1923年7月动工起,经历二个春秋,于1925年春将永济桥建成。沟通了“徽宁古道”。

北岸桥头建有纪念亭一座,亭额镌刻“利步大川”四字,亭中立石碑4块,分别刻有建桥经过、护桥禁令以及捐款人姓名和金额。还建有一座两层楼房,供看桥者住宿。全桥耗资近12万银币,余下2万多元,供大桥维修使用。由于其规模宏伟,耗资巨大,民国时期编纂的《石埭县志汇编》称其为“皖南巨工”。

民国23年(1934)大(渡口)岩(寺)路建成后,该桥被利用通车。民国27年(1938)冬,为阻日军进犯,民国驻军将永济桥北端6孔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皖南养路处在抢修汤(口)石(台)公路的同时,于民国34年(1945)10月底,在文昌阁建造木便桥,民国35年(1946)夏,便桥被洪水冲毁。1949年4月底,石埭县解放以后,又重修永济木桥,但每遇洪水必被冲毁,严重影响交通。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1949年冬,皖南区公路局决定修复永济大桥。修复工程于1949年11月动工,1950年8月竣工。利用原桥未被炸毁的5孔,在北岸炸毁的6孔桥墩上,重建3个钢筋混凝土桥墩,修复两个桥墩,再按跨径大小,分别架设单层双排和单层单排贝雷式钢架桥。修复后的永济桥为钢筋混凝土和贝雷式钢架混合桥面。虽欠美观,却也别具一格,基本适应当时汽车运输的需要。

1970年陈村水库大坝建成后,广阳大桥位于水库淹没区内,为减少损失,公路部门将贝雷式钢架全部拆除备用,并将主航道上的4个桥墩炸毁,以保证库区通航安全。同年8月1日,陈村水库大坝正式关闸蓄水,广阳大桥残留墩台遂被淹入太平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