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风情——民间龙灯

发布时间:2018-10-25 20:18 来源:黄山区太平湖镇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民间龙灯相传起源于唐朝初期,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西游记”第十回记载:泾河龙王与神算袁守城斗气,不按玉帝旨意司雨,违反天条,当斩。他求救于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允之,于是故意与监斩官魏征奕棋拖延时间。然,魏征魂斩龙王。龙王魂找唐太宗,索命阎王殿,说“太宗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然天命难违,唐太宗只好在玉皇大帝前为龙王求情,“允许泾河龙王一年三斗头(斩下的龙头与龙身拼在一起)”,玉皇大帝准奏。自此民间始有元宵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传统的龙灯分别有布龙、竹龙、板龙,龙门还有草龙等多种形式。参与舞龙的人员分别有14人和12人两种,十三节的龙加上舞球的必须有14人完成,十一节龙则有12人完成。有条件的龙灯队除舞龙的表演人员外,还配有一套打击乐队伍,打击乐队须有锣、鼓、镲等,外加两支唢呐。还有的地方配有八盏牌灯,牌灯上的图案和文字多以吉祥祝福为主。传统的舞龙套路有舞单龙和双龙,舞龙的套路有双龙出水、双龙戏珠、双挖门、内盘珠、外盘珠、龙翻身等,技法有滚花、穿花、跪舞、睡舞等,打击乐的锣鼓点有走马锣鼓、急急风、紧锤、阴锣、四击头等,锁呐的吹奏曲牌一般有大开门,双飞蝴蝶等,伴奏的曲牌和锣鼓往往配合着表演的变化随意演变。太平湖镇怀阳、永阳龙灯属于布龙,用蔑圈为骨,外包白布作龙身。龙头有角有须,昂首张牙。龙身长18米,分为十三节,内点蜡烛(现改为电灯)。排灯四座,上写“国泰民安”、“人兆年丰”、“盛世太平”、“普天同庆”等吉祥语。灯笼四盏,外加打击乐队,锣、鼓、锁呐等,一支龙灯队约28人组成。

舞龙还有许多“讲究”:

祭龙  正月十五,龙队请出龙灯,设酒肉三牲,点蜡烛一对,敲锣打鼓,焚香烧纸,燃放鞭炮,主持说上一通吉祥话:真龙出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天下太平,普天同庆……祭仪极为隆重。

起水  龙离不开水,祭龙后,龙灯队来到河边(或水井边),近水起舞,左右翻腾,前后跳跃,上下盘旋,锣鼓声响,鞭炮齐鸣,大显龙威,谓之起水。

游龙  起水后的龙便可到处表演了,但必须是从下游向上游舞,讲究的是龙神逆水而上,威风凛凛。因为龙是吉祥之物,龙灯到处,便有人放鞭炮,迎接到家中表演,以消除邪气,迎来福源。龙球在新婚床上滚一滚曰求子求孙;孕妇在龙肚下穿过,意味可生龙子;小孩学子在龙头下转一圈,祝早登龙榜。龙灯舞罢,东家包上红包,送龙出门,下一家又接。龙灯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龙身随着鼓点,不停地翻滚、跳跃、盘旋,热闹非常,应接不暇。舞龙者非青壮年,不能胜任。

退神  龙灯表演过后,还要进行退神祭典,仪式与祭龙一样,猪头三牲,焚香烧纸,但不打鼓鸣炮,不许有声音,祭祀过后,龙尾向前龙头在后,倒着退入藏龙房内,备来年再用,此时意味龙神已归上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