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茶乡风情游站点——樵山红色教育基地

发布时间:2020-04-08 09:40 来源:黄山区新明乡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樵山位于新明乡的东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茂密的树林、高耸的山峰构成了天然屏障,特别是在险峻的泾太古道上,一个制高点的垭口就能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早在1938年,这里就组建了最早的樵山党支部,1940年,在这里建立了泾旌太边区中心区委。1942年,建立了第一支游击武装,并逐渐成为皖南游击战争中心,皖南游击队的“洪部”、“刘部”、“孙部”尤其是“洪部”都曾在这一带战斗过,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残酷“围剿”。1942年12月,有名的“83天保卫战”发生在樵山,泾县县委游击队和樵山民兵击退国军2000余人5次进攻。1947年8月,中共皖南地委在樵山村荷花坑汪家祠堂创办机关报《黄山报》,是当时中共苏、浙、皖、赣边区游击根据地唯一正式出版的报纸,由中共皖南地委宣传科在动荡的游击环境中编印。在报纸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从舆论和思想上震慑敌人的又一“武器”。革命烈士纪念碑与《黄山报》旧址具有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每年有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感受革命先辈为我们传递的力量。


附:樵山83天保卫战经过

民国33年(1944——12月初,谭家桥“红庙”战斗后,国民党皖南行署主任张宗良。国民党安徽省执委皖南办事处主任张一寒急电三战区,要求派兵“围剿”樵山。12月中旬,国民党苏、浙、皖、赣4省边区挺进纵队司令陶广坐镇歙县指挥,除国民党正规军外,还有泾、旌、太三县自卫队配合。共调集了2000多人的兵力。其兵力部署为江南挺进大队驻歙、绩边于樵山之南封锁阻击;五十二师一部驻樵山以东泾县茂林、铜山一线;一九二师1个营由青(阳)铜(陵)边移驻樵山西北之太平龙门、小河口一线;一四四师驻守泾县章家渡,以堵截新四军七师侦察连渡越青弋江;六十三师1个加强营驻距樵山10余公里之太平仙源,配合国民军保四团一营和团副孙一林指挥的泾、旌、太三县民团地方武装。

樵山,是泾、旌、太游击区的中心。方园10余公里内,群山连绵,树木苍天,溪流纵横,地势险峻,这里既是泾县县委活动的主要地区,又是皖南山地中心县委的经常驻地。针对国民党“围剿”樵山的军事部署,泾县县委游击队和樵山民兵,根据中心县委的指示以及群众的要求,决定给予坚决的回击。

民国33年(1944)12月30日,国民党保四团、一九二师各1个营、1个机炮排和太平县自卫队五、六百人,从太平浮溪口方向进攻樵山。当敌人进入第一道防线时,游击队1个排以密集的手榴弹投向敌群。洪林率1个班的武装增援前沿阵地,把国民军的进攻压了下去。紧接着民兵割断垒石绳,三堵垒石(民兵用石块垒起来,架在滚木上)从山上滚下敌阵,国民军被迫撤退。

在这次战斗之前,游击队和民兵砍断了太平县至旌德县的电话线,又截获了保四团给旌、泾两县自卫队的“密令”,泾、旌、太三县自卫队无法联络。旌德自卫队听到太平方向的猛烈炮声后,才向麻岭发起进攻,很快被游击队两个班击退。泾县自卫队到上午10点钟,才以小分队从铜山方向探进。游击队、民兵严密防守,国民军很快被击溃。

第二天(即12月31日)泾县、旌德两县自卫队从泾县铜山方向进攻樵山,游击队和民兵3—5人一组,分散打“麻雀战”,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巧妙地打击敌人,经过4个多小时激烈战斗,游击队和民兵主动转移。国民军虽然占领了樵山西南岗,但怕遭埋伏,不敢立足,随即撤走。

民国34年(1945)1月6日,国民军从泾县、旌德、太平三个方向同时进攻樵山,攻得最猛,投入兵力最多的是泾县方向。当铜山、查家岭和下丁家阵地失守后,胡明组织七师侦察连反攻,枪榴弹成排的射向国民军;民兵在方家山和木鱼山两座山顶上架起的一门黄檀炮(另有专记)和一门“过山鸟”(都是自制的土炮)同时对准国民军开炮。这时,游击队和民兵集中力量一气冲上。国民军在此猛烈地冲击下,往回撤退,阵势大乱。游击队和民兵穷追猛打,溃军慌于逃命,连夜退到茂林。

1月16日,接到新四军七师送来的指示,七师侦察连返回江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县委书记胡明和洪林、洪琪等一同到根据地,向皖江区党委汇报工作,樵山保卫战由唐辉负责指挥。

2月5日,在唐辉的组织下,樵山军民又打退了国民军的第4次进攻。

3月21日,国民党二挺纵队,保安团及泾、旌、太三县自卫队2000多人,分五路“进剿”樵山时,洪林到樵山传达了七师党委的指示,游击队、民兵暂时撤离樵山,转移到外线打击国民军,樵山保卫战坚持战斗了83天,击退国军5次进攻,击毙、击伤国军40余人,游击队牺牲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