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凤桥

作者:仙源镇信息报送 发布时间:2021-08-09 10:53 来源:黄山区仙源镇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麟凤桥是麻川河上一道壮观的风景,位于东门外板石潭处,桥为5孔石拱桥,桥高12.3米,宽7.1米,单孔跨径13.4米,全长91.6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县令王土序建。桥南头建有迎春亭,桥北后建有众乐亭、三元殿(后改为既济祠)。桥两头亭毁于战火,石桥完好无损。

乾隆三十年麟凤桥未建之前,只有县城大东门的东埠桥(搭建的是木桥),供城内人出城和乡村百姓进城办事。木桥板是用整根杉木削方拼制而成,约1米多宽,钉在桥脚架上,每块桥板均钉有铁环用铁链栓牢,固定扣在桥两头埋下的大石条上,预防被水冲走,然而每涨洪水,桥被冲倒,桥板因有铁链拴住只被冲到岸边,而桥脚架已被冲的无影无踪。在木桥没有重建前,人们进出城唯靠坐渡船往返,十分不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僧人玉成法师,云游化缘途经太平,知县王土序 热情接待,并留宿几日,餐餐都派厨师做素食款待,自己则陪法师游览全城。法师见县城内外坛寺、庙宇十分整洁,僧人、道士育经讲道有序,信徒颇众,香火甚旺,对王知县如此尊重佛教十分感动,有意将自己多年来所募善款,在县城朝阳门(大东门)外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石桥,王知县体恤法师善款来之不易,不忍接受,婉言谢绝,可玉成法师执意要捐,王知县感激不已,恭敬不如从命,只得愧受。次日,亲陪法师在县衙用斋后,率衙中县丞、书吏等一干人陪玉成法师出朝阳门,过东埠桥在麻川河滩为选桥址实地勘察定位。经一天仔细观测、丈量后,法师说:“此段河形如一弯弓,而弓的中心点正对朝阳门,麻川河滩又犹如弓下弦,如在此段河上架一座石桥,犹如在弓弦上搭上一支利箭,共箭着正对着朝阳门。古代礼制主位在东,而县城东门乃一县域之正门,其地位高于南、西、北门,是迎送上级官员及本县重大事情进出之主门,贫道认为,在此段建桥是一凶势,对县城甚为不利。因此桥址必须易地移位。玉成法师一番宏论,一番肺腑之言,王知县听后十分感激佩服。点头称是。后经两天沿麻川河仔细采择,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在县城小东门外板石潭下首建桥。

乾隆二十七年(1762)仲春日(二月初二)大桥破土动工,在县城小东门外麻川河北岸榜山脚下搭建的一个大彩楼上举行隆重的开工和祭河仪式。麻川河板石潭下河面宽、旋涡多,水深滩陡,梅雨季节河水汹涌澎湃,易滥泛成灾,麟凤则是吉祥之物,镇在其河中祈求免灾,遂取名“麟凤桥”。造桥自古至今都堪称重大工程,尤其古代既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和吊车,又没有重型的运输工具,而眼下是建造5孔以上,跨度近百米的大型石桥,其困难更甚。首先是测量定位,做建筑工程预算(计算土石方、人工、时间、造价),然后是艰苦漫长的采石、凿制、运输、施工,这些都全靠人工,其难度是今人无洁想象的。当时,没有水泥,建桥砌石的粘合剂是桐油、石灰、细沙、糯米汁搅拌成稠浆状,用以桥石的粘合和勾缝。麟凤桥距今已200多年了,其桥体的粘合,勾缝仍很少松动,掉落。

从乾隆二十七年仲春日开工,到乾隆三十年仲夏日(五月初五),历时三年三月三日,麟凤桥终于建成。是日,要举行桥面封接(桥面中心最后一块石板封接)庆典。庆典台仍设在开工时搭建的彩楼上,时间定在午时正点,彩楼桌上摆上香案和猪头三牲,这一天天气晴朗、万里元云。太平县知县王土序、玉成法师、县衙有关官员、社会贤达等都应邀参加,就在庆典仪式即将开始之前,霎时间乌去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片时,从板石潭下走出了一位老妪说有急事要过桥到河南岸女儿家去,在座的玉成法师颇有法眼,见老妪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知道其非等闲之辈,即引王知县拜见了她,王知县即请其上坐,耐心劝其待桥面封接仪式结束后再过桥。老妪不依,坚持要过桥,片时,王知县心里已经有数,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但还是好言相劝,并说老人家到底有何隐情,也请直讲,本县尽量满足。老妪见王知县语言谦和,有君子之风,态度才有所转变,言道:“实话讲吧,贫妇非本地之人,就住在附近,贵县造桥历时三年,对其生活甚扰,特别是挖掘桥基时,将供奉的佛龛毁掉,遂使河神几年无处安身。今老身执意要过桥,是报贵县建桥倾覆神龛之恨,只要贫妇跨过桥面封接口,此桥必然坍塌,王知县如此礼待,贫妇可以不计倾龛之恨,只要求你重塑河神之位,供奉在北头三元殿一隅,每年五月初五(麟凤桥建成之日)素食祭祀就罢了。王知县诺诺应允,老妪满意而走,顷刻隐身于板石潭下。顿时云消雾散,雷停雨霁,又是朗朗晴日。片时,大家才如梦刚醒,刚才那位老妪就是河神娘娘啊,真玄呀!要不是法师独具法眼,要不是王知县宽厚谦和,礼遇庶民,麟凤桥将遭受灭顶之灾!事过,吉时已到,桥面封接大典如期进行。

麟凤桥于清乾隆三十年建成,同治五年(1866)被洪水冲毁,光绪四年(1878)全县募捐大修,自建桥至今已有245年了,其间虽遭受了多次战乱,今天,它依然巍峨雄伟地屹立在老县城(仙源镇)之东的麻川尖嘴上,继续为当地百姓服务。麟凤桥见证了乾隆盛世中国造桥技术的先进与发达,见证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刻苦耐劳,它是先人留给后世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麟凤桥北端河岸以巨大的青石砌成,以石敲击其中七块,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七种声音不相同,这就是著名的"七音石"。

从此处拾阶而下,有一块伸入麻川河中的巨大花岗岩石,面积约120平方米,石面平整,可坐百人。板石上留有历代墨客骚人的诗刻多首,其中有首诗为明嘉靖太平知县刘元凯所作,"移杯就溪山,鱼鸟来争酒;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诗刻横直丈余,经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仍清晰可见。另尚有五首较为完整的诗刻,字体为正楷、隶书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