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古城街巷与民居
仙源古城街巷纵横交错,形成以县衙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主要街道为直街和横街,呈丁字形,相交于县衙前。相交处留有空地约二三亩,俗称“三不管”。三不管地名由来十分久远。相传唐肃宗时期,太平县爆发王万敌起义,王万敌有万夫不当之勇,起义军一直打到宣州府城下,朝廷闻报,急忙调集军队进行镇压。王万敌起义军特别敬重太平县首任县令李孝偁,在攻占泾县城后,曾特地下令保护李孝偁的家,不准抢掠。此事被当时率军镇压的最高官员江淮诏讨使袁亻参得知,十分佩服李偁的德政之道,连忙上奏朝廷,要求改太平县为旌德县以旌表李偁,谁知朝廷只批准割太平县十四乡中的东边八乡立为旌德县,余下的六乡不置可否。由于诏讨使大人忙于东征西讨的战争,一时无暇顾及此事,就这样这六乡之地既不属泾县,也不属旌德,更不属太平县(因为太平县被撤销),成了“三不管”。一晃几年过去,直到江南战事结束,在泾县东亭的庆功宴上才有人向诏讨使大人禀报。这时,诏讨使大人才想起这回事,连忙再上奏朝廷复设太平县。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便叫县衙前这块地方为“三不管”。
山川依旧,时光荏苒,仙源古城到了北宋时期,县令孙觉将文庙东移,特别是元朝以后,县衙南移,城东和城南,人烟日趋稠密,街道日趋繁荣。古城的西面和北面,因此而较为稀疏,特别是靠近岗下的位置,人们多不愿筑屋居住,至今依然如此。
发展到明代中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城中工商业日趋发达,形成街道坊市,此时形成的街道有横街、直街、学前街、县后街等。店铺林立,县衙西面设安仁坊市、县治东面设还淳坊市,同时城南也出现了街市,俗称中市街。曾有诗云:“万家庐井环城集,百里弦歌拥席来。”
仙源古城中多聚族而居,各姓自成村落,形成街市后出现许多巷弄,见诸记载的有方家巷、周家巷、郑家巷、项家巷、陈家巷,宽一些的称街,如黄家街等。一些居民区则称里,如聚星里、獬豸里、黄门里、恬湖里、仓屋里、桥宕里等;另外有称坦的,如章家坦、孙家坦等;还有以山、河为名,如羊角河、王家坞等;亦还有以地名而称的羊角墈、胡家墈、大水关、小水关、黄家塘等。
城中街巷路面皆有花岗岩(俗称麻石)石条和鹅卵石铺就,路两边砌成明沟排水,街道上则砌涵道排水。巷弄以方家巷、郑家巷、黄栗巷最为幽长,人口稠密时,巷弄两边房屋相连,巷深近百米,可谓巷陌深深。由于巷中房屋大多侧向,仅有院门临巷,故巷中十分幽静。时光的流逝,现在再也难以看到这些巷弄昔日的旧貌了。
仙源古城中民宅多明清时建筑,现存的以岭坡、王家坞、羊角河、大水关、小水关、郑家巷、横街(包括三思桥一带)、中市街为多,规模较大的主要有大水关的方氏九廊、小水关方家大屋、南门章家坦的章家大屋。方氏九廊为一厅八间结构,除中堂天井外,两边房间另设小天井采光,整幢房屋浑然一体。方氏水关大屋、章家坦章氏大屋则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特色。方氏大屋为一进接一进,一屋连一屋,毗连成片。虽各自独立而又互通连体,不可拆分。章家大屋大小共七幢,相连互通,呈一字排开,由主屋向左右两边展开,各屋自设天井、耳房,独立成户,有的屋中不好设天井,便改设小院,成为另一特色。真正的明代特色建筑以岭坡一带的民居为代表,由于这一带受战火损失较少,保存最为完备。在这里的不少房屋仍是明代三间五架之特色,大多矮小平淡,不像后来的房屋规模宏大,甚至雕梁画栋。要想了解真正的明代平民百姓所居住的房屋样子,可以到这里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