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纯手工豆腐技艺
仙源豆腐历史悠久,相传清朝康熙年间,由仙源进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地,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由于其父在家乡仙源开设豆腐坊,幼年就跟随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就在京城租了房子,开始以制豆腐为生,并创造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据历史资料考证,王致和豆腐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手工制做豆腐工艺很讲究:从大豆→浸泡→磨浆→煮浆→蹲脑→压榨成型.
首先,要洗豆腐包。这要分是做豆腐干还是做豆腐。做豆腐干,用粗纱白布做豆腐和豆腐干的豆腐包。黄豆大约要泡一个晚上,上磨拉成豆浆,放在很大的锅里熬开,停火。这时,要过包,使豆腐渣和豆浆分离。在棚上吊一个架子,将豆腐包吊在架子上。将熬开的豆浆一飘一瓢地倒进豆腐包中,另一个人晃动着豆腐包,使纯豆浆从豆腐包中漏下来,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里。直到所有的豆浆都过完包,豆腐渣就和豆浆完全分离了。再次,将豆浆放在大缸里稍微凉一下以后,就开始点卤水。豆腐倌将卤水盛在一个小碗里,倒里边一点,就用勺子在豆浆中搅一搅,眼睛始终注意着豆浆的变化。再放一点卤水,再搅一搅,直到认为满意为止。这是做豆腐的最关键的手艺。这时候,把缸的盖子盖上,等一会儿,看到豆浆已经成了豆脑了,里边有一朵一朵的豆腐花,与清水相伴的时候,也就是豆浆分离为豆腐花和清水的时候,就可以压豆腐了。最后,先将压豆腐的木框摆好,用那种豆腐包,即极为宽的方形豆腐包放在木框之中,开始将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木框里,水哗哗地从下边流出来,豆腐花沉积在木框里。等到木框里的豆腐花积满了,将豆腐包的四角翻过来,将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压好,上边再用石头压好。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时候,揭开木板和豆腐包,豆腐就做成了。用刀割成一块一块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豆腐干和豆腐的制作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道卤豆腐干工艺。
仙源老街现有家百字号豆腐店——刘记豆腐店,豆腐店老板刘日胜今年54岁,仙源镇人。他从小就每天看着父亲泡黄豆、磨豆腐、做豆腐,17岁开始和父亲学徒,20岁单干,一直采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生意也是越做越好,每天至少要用150斤黄豆制做豆腐,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买他的豆腐,都说他做的豆腐特别香,好吃,刘师傅说他家从祖辈传承做豆腐的手艺至今四代了,以后他也要把这做豆腐的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