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庆鱼灯

作者:仙源镇 发布时间:2025-08-04 08:45 来源:黄山区仙源镇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吉庆鱼灯是仙源镇水东村特有的一项传统民俗项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极富传统性且有益性的大众娱乐活动。鱼灯流传四百余年,于1950年停办。80年代期间,水东村村内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们重新组建鱼灯队伍,进行表演,但随着老艺人们相继离世和鱼灯工艺的失传,导致又一次的停办。2016年走访老艺人,重新挖掘整理,2019年恢复举办,延续至今。

仙源镇水东村源自黄山的麻川河流经仙源镇,河畔的村庄因在水之东而取名“水东”,本水东位于仙源镇东郊,故水东一名沿用至今,背倚连绵起伏的青山,奔流不息的麻川河绕村而过,划出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圆弧形,幢幢农舍粉墙黛瓦,星罗棋布,淙淙溪水穿村绕户,很多人家枕河而居,全村512户,1679人。

吉庆鱼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舞蹈。在当地来说,风调雨顺,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舞鱼灯活动托物寓意,寄托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表现了丰收喜庆的共同心理。

在明、清至民国前期,每年的农历春节、元宵节期间,水东村境内举办鱼灯会,鱼灯以竹篾片扎成形体,糊透明纸,绘以色彩,腹内安置活动烛光,置木架(木托),出灯时数人手擎鱼灯游行,伴以锣鼓乐器,鸣放爆竹、双响,场面十分热闹。规模大的出灯是以一组一组的戏剧人物引路,如《关公看春秋》、《吕布与貂蝉》、《草船借箭》等。仙禽神兽多为麒麟、青狮、白象、凤凰、仙鹤、锦鸡等,尾随上百盏竹马灯等艺术造型。鱼灯有四种类型,鲤鱼、鳜鱼、鲢鱼、青鱼,代表四种含义,分别是鲤鱼跃龙门、富贵连年、年年有余、清正廉明等,寄托着麻川河畔的一方村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