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五福会

发布时间:2020-02-12 11:05 来源:黄山区永丰乡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五福会是永丰岭上苏家和岭下苏家两个村合办的祭祀五福神活动,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刚当皇帝,苏氏苏显荣之父在南京参加建造京城之大工程,因连天大雨,延误了工期,被打入大牢。苏显荣得知父亲死罪的消息后,急忙赶往南京替父亲辩冤,要求以身代父坐牢。苏显荣的孝心感动了洪武皇帝,遂将其父释放。苏显荣与其父一道坐船回岭下,船到芜湖江心,见江中有一木匣,捞起观之,内藏五尊面具和蟒袍,遂带之。挑之必吉岭头,扁担断了,苏显荣认为五福神看中了此地,事后约族人在此兴建五福庙,供奉五福菩萨。

五福庙

苏氏一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都举办祭祀五福神活动。当时五福神会影响很大,毗邻的青阳、泾县等地老百姓都前来观看,祈求福佑。庙会活动一直延续到1952年,在解放初期,五福神会祭祀活动中断,2004年乡文化站通过民间老艺人苏诚义的口述,收集挖掘整理而成现在的民俗节目,2010年,五福神会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福会现场

五福会集民间舞蹈、戏曲、美术、风俗、民俗于一体,文化特征蕴涵其中。五福会中有六尊正神和五尊小神,六尊正神分别为德胜一郎、黄口二郎、草野三郎、丫角四郎、合五郎和平浪王;五尊小神分别为和合二仙、利市、土地和判官。各神造型不一,神态千秋,服装、面具及姿态等艺术造型体现了山区农民独有的审美旨趣,也展现了独特的“傩文化”和戏曲文化的融合。

黑脸、怒目、短须、戴候盔、执两把方形有节钢鞭的为五郎,淡红脸、戴夕阳盔、执两把短戒刀的为四郎,鲜红脸、戴夕阳盔、执双剑的为三郎,淡红脸、长黑须、戴夕阳盔、执双剑的为二郎和一郎,而这个平浪王,则是酱色脸、花白长须、戴帅盔、执两把七星长剑,又名宴公。他们都穿锻质蟒袍、佩玉带、穿红灯笼裤和高底皂靴。跟在后面的是五尊小神,那个空手、白脸、戴龙额的是利市,又名七星;土地也是白脸、穿黄袍的员外郎;黑脸的是判官,戴黑纱帽,穿黑褂、龙套旗;小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举青翠荷叶和怀抱大红鲤鱼的和合二仙,他们由两个活泼可爱的孩童扮演,寓意着生活年年有余,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五福会”从出神到退神,从五福庙到祠堂,从山间野地到村庄小巷,仪式隆重而神秘,具有原生态的表现形式。众神发足狂奔和呐喊等原汁原味的动作造型,体现了人们对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再加上永丰古朴的生活生态环境,场面神秘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