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杜冠英
杜冠英(1840~1890),字芝生,号徵三,永丰乡卓村人。少习儒,有胆识。咸丰(1851~1861)初,弃文入武,随浙江候补道苏式敬去浙江。因督办军饷和天津海运有功,保授知府衔。光绪三年(1877)任玉环(今浙江玉环)同知。在职期间,清积案,编户籍,兴水利,缉海盗,振兴文教,创玉海书院,政声显著,深得民心。后奉檄开垦南田,海岛田3万余亩。光绪六年(1880年),他在“雄峙海边,诚天造地设之处”的金鸡山、小港口建筑了工程巨大、结构特殊的靖远、镇远2座炮台,购置大炮5尊,与威远炮台相协,俯瞰甬江口,封锁江面。此后,他又在招宝山麓由内而外建造了安远、定远炮台,金鸡山四周选“山之上下适中之地,筑就土台十余座,陆续安就土炮三十余尊,前后共五十余尊”,形成了“鳞次栉比,此响彼应”的防御体系。抗法战争临近,他在“三合土炮台加盖棉絮、麻袋装土帮护台脚”,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对这些炮台作了进一步的加固和伪装。威远炮台在原三合土护堤上,又加堆土袋一丈一尺,上盖棉絮、棕荐;金鸡山炮台外面则加装土麻袋一丈六尺,又围绕以毛竹篱笆,“海中望之,俨加竹行”。在实战中,这些伪装发挥了掩体作用,虽“弹飞如雨,跌落两岸炮台不少”,但炮台完好如故,为赢得镇海抗法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四日(1885年2月28日),4艘法舰进至镇海口外面海面,停泊七里屿,窥视海口。杜冠英积极进行临战部署后,还营务数员亲驻招宝山威远炮台,指挥作战。3月1日下午3时,法舰“纽回利”号率3舰猛攻招宝山,企图击毁威远炮台,长驱直入。正在招宝山坐镇指挥的杜冠英令炮手周茂训开炮迎击,一发击中“纽回利”舰头,“纽回得”正欲掉头横击,又被轰折头桅。待“纽回利”再次进攻时,杜冠英令炮台守备吴杰亲自开炮,击中“纽回利”舰尾。法舰受到重创,狼狈溃逃。激战2小时余,镇海守军首战获胜,士气大振。
3月3日,法舰再次进攻招宝山,杜冠英督率吴杰亲自开炮,英勇反击,首发击中法舰大烟筒,再发击折头桅,横木下坠压伤兵头及护从多人。旗舰“巴麦尔”号也中弹多发,法军头领孤拔身受重伤,法舰逃跑,再战告捷。
3月13日,法舰又遥轰小港炮台和金鸡山炮台。当时,小港口镇远炮台的大炮均已拆走,炮台已成为一座空台,前沿一线阵地露出一个很大的缺口,杜冠英火速筹措补救之法,立即联络杨岐珍、钱玉兴和欧阳利见部紧急磋商,调整部署,弥补这一空隙。因杜冠英率众将士奋勇抗击,法舰进攻屡屡受挫,进退失据,一直在口外停泊80余天,而不敢稍动,直至中法议和造成。由此,长达103天的镇海抗法保卫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清廷御赐冠英“奋勇可嘉”匾额,功加三品衔,升道员补用,妻王氏、继妻李氏均诰赠夫人。
冠英正直笃厚,勤政爱国,救困扶危,疏财仗义,曾捐资赈济江浙水灾。创设常山育婴堂。为家乡置义田以资黄田渡。光绪十六年病逝于任,迁回故土,安葬于其故居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