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保单位——苏氏宗祠、海宁学舍、希范堂
苏氏宗祠(又名六甲祠),始建于清朝初年,是北宋政治家和作家苏辙后代为祭祀自己的祖先而建的祠堂,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曾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途径岭下将祠堂烧毁,后重建于清同治年间,于2004年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坐南朝北,大门正对来龙头山和松川溪,风水极佳,祠内分上、中、下三进,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进深38米,宽15.3米。前进门厅为五凤楼式,檐下木构件雕有人物山水、楼台亭阁等图案,雕饰精美;第二进两边墙上绘有山水壁画两幅和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所提“忠、孝、节、义”四个黑漆大字,教育族人对皇帝要忠、对父母长辈要孝、做人要讲节操、为人要有义气;第三进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相接,有青石浮雕七块和六根石狮望柱。
为切实加强古建筑保护、传承和利用,2012年经相关部门批准,结合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投入资金60万元,将永丰乡文化站建在该祠堂,设立了5个功能室,即办公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多功能活动室和民间艺术展示厅,不仅丰富了祠堂新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精神文化活动的场所。
海宁学舍位于岭下村新屋组苏松溪河畔,清代建筑,为海宁学舍与故居崇善堂两幢合一的两进居。学舍2层建筑面积250.13平方米,面阔11.5米,进深21.75米,高5.8米。住房前幢左厢房为苏雪林结婚时住房。与之毗连的海宁学舍建于民国13年(1924年8月),系苏雪林祖父苏文开往浙江瑞安等地知县、海宁知州时,为家乡民族中子弟课读方便而建,并以为官地“海宁”命名。海宁学舍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三开间两层阁楼建筑,楼上楼下均用砖木砌筑隔间,雕有花格子门窗。底层与主屋连体,楼上为读书处。楼顶为歇山式,采光良好,学舍虽无华丽雕饰,但书香气息浓郁。大门上方嵌有青石镌刻“海宁学舍”匾额,系当时省长马振宪所书。院外两株丹桂古朴参天,院内紫薇映窗,屋后紧靠山川小溪,潺潺溪水从窗下流过,八月丹桂香飘数里,使学舍显得特别优雅宁静。从海宁学舍这座小楼走出的教授、学者、作家、医师、工程师遍及海内外。2003年8月1日公布为黄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希范堂位于岭下村上杜村,建于光绪年间,是清末民族英雄杜冠英故居,这是一幢三进 开间,左右有多间厢房的四水倒堂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前进为门厅,中间为堂厅,后进是两层走马楼。斗拱、雀替、梁托均系木雕龙凤,木雕花门窗保存完好,格扇门中间刻有家训。正堂宽为23.9米,进深23.4米,檐高8.2米,共18间,面积410平方米。堂厅内悬挂有“希范堂”三字匾额一块。整个建筑精致,屋内雕刻精美,饰有各种人物花卉,珍禽异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堂厅和房内摆设各式家具均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制作,显得十分雅致。大门前条石铺设,后园假山水池、竹木花卉,错落有致。此乃黄山区目前保存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一幢清代官员住宅。2004年10月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