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存

作者:永丰乡信息报送 发布时间:2021-01-14 16:56 来源:黄山区永丰乡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收藏

三畏堂

位于岭上八甲村中心,民国8年~18年(1919~1929)建,是苏建芬故居。三畏堂为两层三进加花园的法式建筑,据说它出自法国建筑设计师之手。该建筑占地约3000平方米,正房旁另建有厨房,园内凿有水井,进门处建有大门楼,墙上安有系马石,徒步数级石阶才至大门口。外墙下半部系人工凿麻石条砌成,内墙及走廊用水泥(当时叫洋泥)抹灰,门窗高大,墙体厚实,地面铺设花砖,正厅宽敞而高,是极富特色的西洋花园大别墅。三畏两字源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0世纪70年代拆除正厅,建岭上村大会堂。

耕礼堂

此堂由苏式敬(苏至栋)以耕读相伴,读书传家的精神所建。规模并不大,厅堂很少,只有前堂和后堂,建筑面积只有宝善堂三分之一,但侧屋间数很多,因此门很多,号称九十九道门的豪宅。耕礼堂也属于一种官宅,解放初,人们还可以看到耕礼堂方伯弟两块大匾额。大门上方挂有方伯弟匾额,意为此处出过官员。明清时期称布政使为方伯,苏式敬当时任浙江盐运使,相当于现在省、部级干部。

银公厅

清代建筑,二进五开间,中天井一个,后耳井2个,占地面积409平方米,高7.5米。现为私宅。

卓村牌楼

俗称花门楼,原在卓村村口,1999年,移至城区太平盛市入口处,改为太平盛市坊。卓村牌楼为四柱三层亭楼式,通高8米左右,宽7米余,中间两柱距是两侧柱距的两倍,四柱各有抱鼓石一对,灰砖镶砌柱间,正中留有四尽宽门,正面门上方有方梁两道,下梁雕双狮戏珠,上梁雕四凤戏牡丹太平盛市四个隶书大字镶于四凤戏牡丹上。正面两侧各有方梁两道,位置比蹭梁略低,上梁均刻双凤戏牡丹,下梁均是单狮。方梁两端都有卷云梁托,所有雕饰都是镂空雕,坊的背面雕饰与正面大同小异,唯中间上梁雕群鹤戏荷,两梁间雕人物故事,两侧狮雕背面为麒麟。坊顶由斗拱托起飞檐三层,三层间是45度坡角,自下而上,向正顶缩进,每层两侧均呈须状挑出来年感脊,形成双层飞檐,四个翘角,两侧背面间又有中脊挑出。正脊侧脊均呈水平一字形,每个翘角都饰有鳌鱼尾,全坊一派吉祥如意之象。

青山塔

位于卓村青山口望月岭山脊上,明弘治二年(1489)杜姓建,现完好无损。此塔底座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五层,高16.7米,直径2.23米,塔内楼梯、楼板均为木刻,塔顶铁刹,重约150公斤。人称镇妖塔。从建筑格式看,为明代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塔,是黄山区现存最古老的宝塔。

据说洪口桥处,原名青山口。昔日这里古木阴翳,流水淙淙,古道蜿蜒。相传秦末芒砀山,有白蛇窃得天符,被赤帝子发现挥剑斩断蛇身,蛇妖魂魄便挟带毒雾来到此处,兴风作浪,贻害百姓,后有一高僧以法器击其头角,摘取颔下明珠,降服蛇妖,三年后,蛇身化为山,蛇眼化为潭。但蛇妖气未消,不甘囚拘,高僧便在山首修寺庙,对面建白塔镇之,终于蛇妖魔力丧尽,天下太平

和会桥

位于岭上三甲村口,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6米,高5.1米,面宽6.5米。此桥集秀美、坚固、实用于一体。

希贤桥

又名集贤桥,位于卓村村口,明嘉靖五年(1526年)杜姓建。桥长35米,高6米,面宽15.5米,为3孔石拱桥,单孔跨径9米。此桥两端系两山对峙,昔日桥南的青云山麓为关王殿,桥北龟山上有文昌阁,现山上建有烈士墓。

半月塘

半月塘,原名风水塘,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据民间相传是为了配合周边的地理风水,为组成龙形建筑群而建。其形似弯月,故后世又命名为半月塘。半月塘除了有与风水相关联的美好寓意外,还具有蓄水减涝的功能,使半月塘周边的地区在雨天能够排水通畅,不至于形成道路积水。白天,半月塘与太阳相辉映,呈现日月同辉的景象,夜晚,半月塘的塘水中倒映着皎洁月亮,形成天地双月共存的美景,颇具意境。

育才小学(遗址)

学校建成于清末,至今九十多年历史,是太平县第一所私立小学,系岭下苏百万---苏诚美之子苏文卿(又名苏国华)私人所建。苏文卿接父产业,并把苏氏家族的经营推向了最高峰,从而成为第二代苏百万。此校依山而立,环境幽雅、远离村庄,无噪音干扰,开设一至六年级的完小。五年级开办英语课,教师全是大学毕业生,购置洋鼓、洋号、脚踏风琴等一些教学器材,编了校歌,八个教师工资以及吃住全由苏百万存在上海汇丰银行的利息中支付,学生不分姓氏、族别一律免费上学,苏雪林先生就是此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由于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民国三年,黎元洪大总统得到消息,令人特地送来《一等金质嘉祥奖》匾额给苏国华,还亲笔提名,另赐一副对联:民族复兴唯教育,国家雪耻赖英才。从此,原名太平县第一私立小学更名为育才小学,育才小学之名是沿用此对联上下联的最后一字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