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太平湖镇总体规划于2017年开始修编,2018年1月份由黄山市规划局、黄山区人民政府组织评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19年7月份报黄山区人民政府并取得批复。现将成果公示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 《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 《安徽省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管理办法》;
(5)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
(6)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8)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
(9)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0) 《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11) 《黄山市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2010—2030)》;
(12) 《黄山市空间规划(2017-2030)》(评审稿);
(13) 《黄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6-2030)》;
(14) 《黄山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
(15) 《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0)》;
(16) 《太平湖风景区暨太平湖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17) 《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
(18) 《黄山区太平湖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9) 《黄山太平湖镇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5)》;
(20) 国家、安徽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黄山市、黄山区相关政策和技术规定。
以统筹太平湖镇全域发展为规划核心理念,确定以下规划原则:
(1) 宏观着眼,全域协调
落实上层次规划要求,处理全域各项设施和用地的衔接,促进村镇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立足可操作性,提出全域村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健康发展。
(2)统筹发展,集约节地
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要贯彻保护耕地的原则,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各项用地指标,贯彻节水、节能的原则,合理确定相关规划标准。
(3)生态优先,宜居城镇
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严格保护太平湖周边原生态自然景观,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关注城镇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注重人与自然共存,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镇环境。
(4)旅游兴镇,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太平湖镇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时尚运动、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5)目标导向,有序推进
以构建旅游型特色小镇和太平湖周边区域第一镇目标为导向,立足现实,分类指导、逐步推进。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
其中,近期规划为2017—2020年,远期规划为2021—2030年。
以生态为根本,以旅游为重点,以城镇为载体,以项目为带动,把太平湖镇打造成黄山市域重点镇、太平湖生态旅游第一镇和体育运动特色小镇。
在空间上予以优先保护,在镇域范围内对生态敏感地带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制定严格的空间管制政策,禁止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在镇区及旅游景区产业的选择上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进一步稳固、确立太平湖镇作为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地位。
将旅游产业布局作为太平湖镇的核心发展战略,结合茶叶、养殖业、林业等特色一产,以及太平湖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在镇域内合理布置景点和旅游服务基地的位置,并建立与各景点、基地与城镇之间快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完善现有的旅游产品种类,走精品化和多样性的道路,形成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体育健身、康体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模式。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对镇域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镇区规模偏小,农村地域较广,其城镇化战略选择既要考虑到壮大中心镇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带动广大农村地域发展。在镇域范围内,镇区是发展重点,加强旅游接待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和服务业集聚,逐步把镇区做大做强。本次规划重点强调镇区和中心村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战略。
项目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集聚的载体,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抓项目。作为旅游型城镇,太平湖镇应在生态优先、景区优先的原则下,实现旅游业、农业、三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遵循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积极谋划一批旅游特色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并落实在空间范围内,通过项目带动太平湖镇和风景区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基地的现状条件,判断城乡未来发展空间,确定“一带一环、两核三区、五湾入湖”的规划结构,构建太平湖镇生态休闲运动特色小镇,具体如下。
(1)一带
即合铜黄高速带:合铜黄高速东西贯穿镇域中部,其中西部沿线濒临太平湖,东部沿线穿过山岳地带,是展示太平湖镇山水自然风光的重要对外通道;同时,合铜黄高速在太平湖镇设有一处下道口,有效提升了太平湖镇的区域位置,便利了太平湖镇和太平湖风景区的对外联系。因此,合铜黄高速带是城镇发展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交通带。
(2)一环
即环湖观光旅游大道:借助现状的S103和X037构建环湖大道,围绕太平湖西岸与南岸,途径太平湖镇区和曹家庄、太平渔村、朝阳、二都4个中心村,以及金龙岛、朝阳半岛、金盆湾、绿地太平湖、旅游集散中心等多个旅游项目及服务基地,是统筹城乡发展、展示特色资源、开展旅游服务的重要景观环,也是太平湖风景区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两核
镇域主镇区——太平湖南岸片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全镇旅游产业主平台。是全镇参与区域竞争、协作的核心主体,它的作用在于“内引外联”。“内引”指作为全镇生活服务宜居地,主要以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为载体;“外联”指吸引外来资金发展旅游、服务业,以旅游集散中心为载体吸引外来投资发展旅游服务。
镇域副镇区——太平湖北岸片区:以开展“旅游+运动”为主体的特色镇区,利用山形地势,开展户外运动和体育相关产业的综合旅游片区,并打造成为皖南示范区体育旅游新名片、环黄山旅游经济带全域旅游新起点、长三角及中部地区多产业联动示范区。
(2)三区
依据太平湖镇现状地形地势和特色资源,将全域划分为三个片区:滨湖运动休闲区、山林生态保育区、特色茶林种植区。
滨湖运动休闲区——位于镇域北部,环湖大道以北,濒临太平湖,在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开展滨湖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山林生态保育区——位于镇域南部,环湖大道以南,山岳地区,山脉绵延,林木茂盛,以保护自然林木,维持生态环境为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下,结合村庄可适当发展旅游项目,设计旅游路线,实现全域旅游,多元体验。
特色茶林种植区——位于镇域西部,环湖大道以西,以茶叶种植、农耕文化和观光体验为主,将一产农业与三产旅游相结合,带动全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由塔岭湾、陵阳河湾、平湖湾、秧溪河湾、金盆湾五处河湾形成的生态廊道,共同注入太平湖,构成了镇域与太平湖和谐相融的大生态系统。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康体养生、运动休闲等旅游功能。
塔岭湾——镇域北部,由广阳街道延伸至太平湖的支流,在金龙岛和塔岭设置少量的休闲度假项目。
陵阳河湾——镇域西北部,以陵阳河为主体,在朝阳半岛设置部分旅游服务设施。
平湖湾——镇域西南部,由乌石景区延伸至太平湖的支流,串联太平湖内的两大景区,对平湖湾地区进行旅游开发。
秧溪河湾——镇域南部,由王王峰、王家延伸至太平湖的秧溪河为主体,两侧山林茂盛,是打造山水旅游的重要廊道。
金盆湾——镇域东部,由曹家庄延伸至太平湖的支流,以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为主。
结合村庄未来发展趋势,将太平湖镇现状村庄分为提升拓展型、整治型和迁并型三种建设模式。
(1)提升拓展型
主要针对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周边用地能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远期将作为中心村的村庄。本次规划共有6个提升拓展型村庄,分别为南安村的大冲、汪王岭、朝阳村的黄土岭、二都村的荷叶、大夫第、上风井、八间、共幸村的曹家庄、广阳村的广阳街道。
(2)整治型
主要针对村庄建设情况较好或人口规模较大,不易搬迁,远期将继续保留的村庄。村庄整治按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进行整治,主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绿化和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由政府补贴、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共同解决。本次规划共有40个旧村整治型村庄。
(3)迁并型
主要针对两类村庄,逐步搬迁自然村和整体搬迁自然村。
逐步搬迁自然村:由于受到发展条件或特殊条件制约而需要在撤并的基础上进行逐步迁移。空间发展为萎缩、(相对严格的)控制,近期内依据实际情况可适当保留部分农居点,村庄按环境整治型标准进行整治,重点解决村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问题。允许村民近期在原宅基地上整修,但不得申请新的宅基地。需要新宅基地的村民必须依据规划在迁入村申请,或搬迁到城镇集中安置。远期引导搬迁至迁入村。
整体搬迁自然村:主要指位于发展条件(人口、交通、劳务等因素)受到限制的、重大工程设施建设须拆迁的村庄,位于风景区核心区和水源保护区内的以及有严重地质灾害影响需迁移的村庄。空间发展为湮灭,村民不得在原宅基地上改建,也不得申请新的宅基地。凡需新建住宅或危房需翻建的,必须搬迁迁入村庄或者新建新村集中建设。本次规划共有11个迁并型村庄。
表5-5 村庄拆并引导一览表
村庄建设模式 |
行政村 |
自然村 |
数量(个) |
提升拓展型 |
南安村 |
大冲 |
6 |
汪王岭 |
汪王岭 |
||
朝阳村 |
朝阳 |
||
二都村 |
荷叶、大夫第、上风井、八间 |
||
共幸村 |
曹家庄 |
||
广阳村 |
广阳街道中心村 |
||
整治型 |
和平村 |
凤凰山庄、陈家、熊田、王家、新庄、尖山、萌坑 |
40 |
南安村 |
柳家梁、团结、马山、丁冲、下庄、直岭、新屋、舒家、向阳、夏家、黎家、立新 |
||
汪王岭 |
新岭、河口、狮鸣、铜锣、芦坑 |
||
朝阳村 |
黄土岭、湾里 |
||
二都村 |
猫儿墩、立新、施家园 |
||
共幸村 |
浮坵 |
||
广阳村 |
章村、新屋、卫东、沙丘、向阳、夹溪、西庄、华村、新建、田背后 |
||
迁并型 |
和平村 |
叶家、下屋、杨家、林冲 |
11 |
南安村 |
高山、福里、光明 |
||
汪王岭 |
小坑、独山 |
||
朝阳村 |
塔岭 |
||
共幸村 |
金家塝 |
规划对现状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进行整合,在规划期末形成6个中心村,40个自然村的村庄布点体系。
表5-6 村庄布点规划表
编号 |
现状 |
规划 |
|||
行政村名 |
自然村数量(个) |
镇区(中心村)名 |
自然村名 |
自然村数量(个) |
|
1 |
和平村 |
11 |
太平湖镇区 |
凤凰山庄、陈家、熊田、王家、新庄、尖山、萌坑 |
7 |
2 |
南安村 |
16 |
太平渔村 |
柳家梁、团结、马山、丁冲、下庄、直岭、新屋、舒家、向阳、夏家、黎家、立新 |
12 |
3 |
汪王岭 |
8 |
汪王岭 |
新岭、河口、狮鸣、铜锣、芦坑 |
5 |
4 |
朝阳村 |
3 |
朝阳 |
黄土岭、湾里 |
2 |
5 |
二都村 |
4 |
二都 |
猫儿墩、立新、施家园 |
3 |
6 |
共幸村 |
3 |
曹家庄 |
共幸 |
1 |
7 |
广阳村 |
11 |
广阳 |
章村、新屋、卫东、沙丘、向阳、夹溪、西庄、华村、新建、田背后 |
10 |
合计 |
56 |
7 |
|
40 |
针对太平湖镇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体系所处发展阶段及旅游资源布局等方面,本次规划的镇村体系等级结构分为三级:城镇、中心村、自然村。
(1)第一级:城镇——镇区
太平湖镇区为分为南岸的主镇区,是太平湖镇人民政府和太平湖风景区管委会驻地,北岸的副镇区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重点发展片区。2015年现状总人口为2327人,规划近期(2020年)人口约1.1万人,远期(2030年)人口约2.5万人。镇区是太平湖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太平湖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镇村体系结构的主体,未来城镇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在规划期内有计划地将镇域人口和产业向镇区集聚,并集中部分的建设资金和力量完善镇区的公共配套和市政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将镇区建设成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
(2)第二级:中心村
规划镇域范围内的中心村6个,包含太平渔村、汪王岭、朝阳、二都、曹家庄、广阳。
选择现状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分布均衡、交通方便、资源丰富的村庄建设成为中心村,提供商贸、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成为美好乡村的示范点,也是为该行政村内村庄提供服务的重要节点,积极引导其与镇区的交通联系,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农村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功能。
(3)第三级:自然村
规划镇域自然村40个,柳家梁、团结、马山、丁冲等。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村落、居民点。自然村建设重点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适当发展旅游产业。
依据《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标准》,中心村皖南200人左右,自然村皖南100人左右。
表5-7 太平湖镇镇村体系结构表
城镇等级 |
乡镇名称 |
人口规模(人) |
|
第一级 |
1 |
太平湖主镇区 |
25000 |
1 |
太平湖副镇区 |
||
第二级 |
6 |
太平渔村 |
290 |
汪王岭 |
268 |
||
朝阳 |
858 |
||
二都 |
638 |
||
曹家庄 |
200 |
||
广阳 |
558 |
||
第三级 |
40 |
尖山、林冲、熊田、柳家梁、团结等 |
5188 |
合计 |
33000 |
镇村职能分工与引导是推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选择最有利的职能组合作为村镇的发展方向,使城镇充分发挥优势,功能互补,加速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太平湖镇的现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型、农林型、旅游型三大类,以及综合服务型城镇、运动休闲型城镇、滨水旅游型乡村、山水体验型乡村、运动休闲型乡村、茶叶种植型乡村六小类。
综合服务型城镇:行政、商贸、居住、就业、旅游等功能集聚复合,是区域的综合服务配套中心,特指太平湖南岸主镇区。
运动休闲型城镇:以户外运动和体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兼具旅游服务和接待功能,休闲度假功能等,主要指太平湖北岸副镇区。
滨湖旅游型乡村:主要濒临太平湖及支流,交通便利、景观资源丰富,可作为旅游驿站、自行车租赁等旅游服务场所的村庄,如位于太平湖西岸的朝阳中心村。
山水体验型乡村:主要镇域南部,建设条件较好、山水风光优美,可以发展生态农庄、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村庄,如汪王岭中心村。
运动休闲型乡村:位于镇域西北部,利用山形地势发展户外运动、休闲体育等产业,乡村作为旅游服务和接待功能,如广阳街道中心村。
茶叶种植型乡村:以优质茶叶种植、涵育生态山林、发展林业经济为主,可兼顾发展休闲度假项目,如二都中心村。
表5-8 太平湖镇镇村职能结构表
城镇体系 |
数量 |
村镇名称 |
职能类型 |
|
城镇 |
1 |
太平湖主镇区 |
综合型城镇 |
综合服务型城镇 |
1 |
太平湖副镇区 |
旅游型城镇 |
运动休闲型城镇 |
|
中心村 |
6 |
太平渔村 |
旅游型乡村 |
滨湖旅游型乡村 |
汪王岭 |
山水体验型乡村 |
|||
朝阳 |
滨湖旅游型乡村 |
|||
曹家庄 |
滨湖旅游型乡村 |
|||
广阳 |
运动休闲型乡村 |
|||
二都 |
农林型乡村 |
茶叶种植型乡村 |
严格控制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的,需严格履行调整程序。
严格限制生态保护红线内开发建设活动。相关规划和建设活动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如国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确实无法避开生态保护红线,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规模、强度和布局,并报省政府批准。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定期监测与评估,严密监控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各类开发活动。
严格控制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原则上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因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等原因确需对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的,需严格履行修改程序。
严格控制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活动。原则禁止一切城乡建设活动,严格环境准入,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畜禽养殖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城市各类建设项目都应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进行布局和建设。开发边界外实施严格的开发建设管控。鼓励开发边界外现有建设用地有序腾退,进行土地复垦。建立开发边界信息监督平台,定期监控开发边界外的建设行为。
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开发建设管控。科学布局城镇内部的开敞空间和生态廊道。合理确定建设强度,加强对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的管控。
城镇开发边界的范围、面积和管控要求,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明确为强制性内容。城镇开发边界一经审批,不得随意调整。因国家和省重大政策变化、上位规划重大调整等原因确需修改的,需严格履行修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