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46005/202301-00036 信息分类: “六稳六保”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公民,企业,三农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3-01-09
生效日期: 2023.1.9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黄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万亩亿元”行动方案

作者:黄山区信息公开 发布时间:2023-01-09 10:32 信息来源:黄山区政府办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区实施意见、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全省“两强一增”行动和全市“六业千亿”行动方案,丰富“五个一”特色产业内涵,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黄山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万亩亿元”行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两强一增”和“六业千亿”行动为统领,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以全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路径,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用好北麓农投公司平台,突出市场化农业龙头企业主体,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万亩规模、亿元产值”的发展格局,为加快建设“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环境优”的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生态引领,品质赋能。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品牌培育。依托粮食、渔业、茶业、徽菜、油茶、笋竹、中药材、香榧等本土特色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全产业链条,打响区域公用品牌。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农村“双招双引”力度,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农民主体、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融合发展,科技提效。强化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二、发展目标

利用3到5年时间,围绕粮食、渔业、茶业、徽菜、油茶、笋竹、中药材、香榧等产业,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支持培育一批“自有及合作原材料基地超万亩、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全区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粮食产业

1、发展现状。2021年,水稻种植面积8.62万亩、总产3.93万吨,全年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稻谷15300吨(其中省储级储备粮入库12000、区级储备1315吨,云海米业市场化商品粮收购1985吨),与3568户粮农签订粮食订单6.04万亩,其中优质粮订单4.5万亩。稻谷一产产值1亿元,大米加工产值3.39亿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优质专用水稻面积稳定在8万亩、产量3.9万吨,实现稻谷一产产值1.1亿元、二产加工产值4亿元,培育基地规模超万亩、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

3、推进举措。推动云海米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托企业现有基础,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其与黄山丰乐谷农业等市场主体的合作运营,全面提升云海米业精深加工和市场运营能力,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打造黄山区米业龙头企业。支持云海米业等市场主体推进土地流转、农田宜机化改造、现代农机装备更新和仓储加工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规模化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和加工基地,提速整合焦村、乌石、新华、新丰、永丰、三口、仙源等重点产粮乡镇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二)渔业产业

1、发展现状。2021年,全区稻渔综合种养2850亩、山泉流水养鱼面积4.7万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达5130吨,综合产值4.5亿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5500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2850亩,山泉流水养鱼面积达5万平方米,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培育培育基地规模超万亩、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

3、推进举措。加快太平湖生态渔业公司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太平湖生态有机鱼品牌,强化企业市场化运作能力,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和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支持苗知府积极探索发展鳜鱼高密度饲料化养殖,加快健全上下游产业链;支持苗知府健全完善臭鳜鱼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大品牌推广,加强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现代化技术运用;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适度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山泉流水养鱼,推动渔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茶业产业

1、发展现状。全区14个乡镇茶园面积7.5万亩,主要加工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和红茶。2021年茶叶产量总计1484.8吨,一产产值58116万元,产量、产值、均价实现三增长,分别同比增长5.8%、9.2%、3.3%。茶园亩均效益7748.8元、茶区农民来自茶叶的人均纯收入达9686元,综合产值23.2亿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茶园面积7.8万亩,一产产值7.2亿元,综合产值30亿元,培育基地规模超万亩、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2家以上。

3、推进举措。围绕建设“中国名茶最强县(区)”目标,坚持太平猴魁、黄山毛峰、茶叶深加工产品共同发展、以新明乡、龙门乡、三口镇、汤口、耿城镇、谭家桥镇、乌石为核心,重点扶持猴坑茶业、六百里茶业、紫薇茶业、松谷茶业耕香园等企业积极扩大一产种植基地规模,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培育企业发展新增长点。以黄山太平经济开发区茶产业园为核心,支持黄山毛峰、华绿园、黄山水工等茶企加快发展功能性饮料、袋泡茶等产品。

(四)笋业产业

1、发展现状。全区现有毛竹林30.5万亩、雷竹林2.8万亩,笋业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鲜笋1200万斤,主要产品为直尖、扁尖、冷冻笋, 2021年,全区雷笋产业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雷竹林面积稳定在2.8万亩,年产雷笋1800万斤,培育笋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2家以上,实现雷笋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以上。

3、推进举措。全面推行笋竹产业基地标准化、绿色化抚育管理,支持示范基地、竹区道路建设,提高竹林经营效益。制定“太平雷笋”标准体系,开展“太平雷笋”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组建笋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支持三兄弟、阁外鲜等企业提升笋竹冷链仓储和加工精深化、标准化水平。鼓励新华乡争创“皖南竹文化特色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大力发展集竹林观光、笋竹体验、产品定购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推动竹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黄山笋文化节”品牌,扩大“太平雷笋”影响力、辐射力。支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社交媒体拓展产品市场。

(五)中药材产业

1、发展现状。2021年,全区中药材在地面积5558亩,,其中,百亩以上中药材基地20个,中药材产量1100吨,一产产值约7000万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中药材面积达1.5万亩,种苗基地面积500亩,培育培育基地规模超万亩、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市级中药材龙头企业3家,组建中药材联合体2家,建成黄山林下经济现代中药产业园1个,年产中药材5万吨。

3、推进举措。积极开展道地和珍稀濒危药材品种选育、种苗繁殖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对中药材绿色和仿野生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植,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中药材初加工基地。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药材加工品比例和规范化水平,增加附加值。充分发挥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和新安医学特色优势,开发一批具有新安医学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药膳和养生食品,打造融中医药治未病、文旅康养、慢病护理等于一体的康养旅游平台。

(六)油茶产业

1、发展现状。全区现有油茶栽培面积1.2万亩,盛产期后,可年产油茶籽400万斤。区内油茶产业龙头为仙源弦歌油茶专业合作社,现经营油茶林0.16万亩。2021年,全区油茶产业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油茶种植面积达2万亩,茶籽年产量600吨,产品精加工率达到80%左右,培育发展油茶加工龙头企业1-2家,实现油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2亿元以上。

3、推进举措。积极优化推广黄山仙源弦歌油茶专业合作社“公司+村集体+农户”股份合作模式,全面优化黄山区油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立体种养面积和范围,推进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组建区级油茶产业发展合作联社,培育规模化茶油加工企业,在油茶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上取得突破;支持企业创建茶油名牌产品,打造黄山区油茶核心品牌。重点扶持仙源弦歌油茶专业合作社在油茶基地生态化、景观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仙源云谷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油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七)香榧产业

1、发展现状。全区现有香榧栽植面积1.2万亩,其中细榧0.95万亩,粗榧0.25万亩,香榧鲜果现年产约40万斤,8年内现有香榧林陆续进入初产期、盛产期后,可年产香榧鲜果1200万斤。区内香榧产业龙头为黄山巧明贡榧有限公司,是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现经营香榧基地0.34万亩,并在经开区建香榧产业园1个,年香榧鲜果加工能力达100万斤。2021年,全区香榧产业实现年产值1400万元。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香榧种植面积达1.5万亩,香榧鲜果年产量250万斤,培育发展香榧龙头加工企业1-2家,实现香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亿元以上。

3、发展举措。(1)扩大种植面积。选择条件适合的茶园,推广“茶树与香榧复合经营技术”,充分利用屋旁、地旁、路旁、沟旁等闲置地发展香榧,因地制宜扩大香榧种植面积。(2)提升加工水平。依托巧明香榧产业园,开展香榧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难点攻关,研发香榧果肉、香榧饼干等坚果类零食,制作香榧精油、醇露、香榧熏香和手工精油皂等精深加工产品, 延长香榧产业链。(3)加强品牌建设。支持区香榧产业协会创建“太平贡榧”公用品牌,建立以品牌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利用新明乡樵山村千株香榧古树群(百年以上古树408株)和其悠久的香榧文化,规划建设樵山香榧文化园,每年定期举办香榧文化节,开展香榧文化体验活动,为黄山区香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八)徽菜产业

1、发展现状。全区现有规模养殖场17家,全区生猪存栏500头养殖场的有7户,存栏10000羽以上的养鸡场有6户,肉类总产量6820吨,生猪出栏5万头、牛出栏776头、羊出栏1408只、家禽出栏70.2万羽,禽蛋产量3640吨;设施蔬菜面积2200亩、基地4个,高山蔬菜基地3个,蔬菜累计播种面积2.51万亩,累计产量3.6万吨。

2、发展目标。到2026年,全区肉禽蛋总产量保持在0.62万吨左右,年出栏生猪4万头;蔬菜播种面积达3万亩,产量4.8万吨;培育带动基地规模超万亩、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以上,综合产值达到13亿元。

3、发展举措。加强要素保障,加快春盛集团、芜湖东方鑫达等双招双引企业落地见效,支持全江生态、情义三宝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原材料供应,提速配置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精深加工等设备,引导支持生产基地开展分等分级与包装标识,构建现代化的徽菜冷链加工配送体系;进一步引进市场化主体在仙源镇、甘棠镇重点发展现代化设施蔬菜并向三口镇、谭家桥镇辐射,支持相关龙头企业积极拓展订单农业,提升一产带动效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将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指标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内容。成立区级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配强工作人员,强化统筹协调,全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农业农村水利局、乡村振兴局、财政局、林业局、茶业局、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直部门要压实工作责任,推进实施“万亩亿元”行动计划,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落实。发改、税务、财政、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电力等部门积极对上争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行业新政,落实好中央、省、市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建立农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重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引导农户积极自愿参加农险。继续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扩面增品”工作,促进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三)健全投入机制。发挥好国有融资平台作用,持续加大非标专项债对上争取力度,统筹使用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万亩亿元”行动计划,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推进合力。支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信用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力度。

(四)扩大农业投资。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围绕“万亩亿元”产业,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双招双引”,引进布局一批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重大农业项目。聚焦长三角,用好各类农展平台,全力做好“双招双引”工作,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签约落户,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双招双引”量质齐升。

(五)推进品牌建设。用好农交会、农博会、鱼博会、黄山茶会、农民丰收节、供销年货节等展示展销平台,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落实好市级开展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建设,充分发挥“6+1”食用农产品检测专班力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公用品牌影响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太平猴魁等公用品牌保护,提升品牌社会公信力。

(六)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借助安农大皖南综合试验站、南京环科所黄山科研基地等平台,依托黄山现代农业示范区、黄山旅游职业学校等载体,加快科技人才引进,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四大功能。强化协同合作,支持黄山北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对标欧盟、比肩欧盟”工作要求,实施化肥农药严格管控五年行动,建立健全农药集中配送、农资“智慧监管”、农产品质量追溯、网格化质量管控、农残监测“五大体系”,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结合我区农机化发展实际需求,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梳理编制先进、适用、好用的农机具研制清单2种以上。充分依托江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技术力量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汇聚民间力量,围绕名优茶采摘分选、太平猴魁自动化加工、茶园果园竹园管理、雷竹笋剥壳等产业发展关键性技术,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批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提高我区农业机械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