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黄山区义务教育教研共同体
什么是教研共同体?
教研共同体是共同体学校建设的核心所在,既面向课堂中心,又指向教师主体,还事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处于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理应得到更多理性审视和足够重视。所谓共同体,即要“共识、共建、共享、共赢、共荣”,攥指成拳,合力致远。一方面,凝聚“抱团发展”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层面,要指导共同体学校完善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构建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考核激励机制;共同体学校层面,要建立会商协同机制,成立首席教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校长沙龙活动,推动形成互补共生的伙伴关系,在共力中保持张力、焕发活力、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形成常态化机制。由领航学校牵头,分学科组建教研共同体,优选学科教研组长,统一部署全年活动,各成员学校轮流承办相应学科教研活动,既避免重复教研的隐性浪费,减轻学校负担,又能通过经常性教研活动检验成员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在观摩交流中谋共进,于相互学习中促发展。
如何利用教研共同体,破解城乡教育差距?
首先要架构城乡共网、共资源、共师资、共活动、共经费的教研平台,夯实县域城乡信息一体化基础。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鸿沟是制约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应按照城乡学校智慧教室标准化、一体化、同步化建设思路,加大宏观统筹力度,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整体观,逐步完善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力度,并重点向乡村学校倾斜。二是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力度,建议以约束性规定要求每位乡村教师每年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培训,将信息化素养培训作为教师年度必备考核内容。三是摒弃城乡教育“二元化”区分思维的偏见,重塑乡村教育新形象,引导乡村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回归乡土。其次,着力打造城乡共维的教师深度协同学习共同体。城乡教师协同学习共同体是制约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应以协同原则为指导、整合学习中各种要素进行深度学习,激发共同体成员的内在动机、价值观、信念以及教师个体自我成长的愿望等驱动学习,逐步形成超越合作、协作等浅层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系统。
教研共同体有什么特点?
教研共同体打破了传统学校和学科界限,为成员提供了开放、互动的平台。其特点包括:
1.资源共享:成员间分享教学资源、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合作交流:开展合作活动,如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促进成员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
3.共同发展:通过共同参与活动,提升成员的专业能力,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
教研共同体的潜在内涵是什么?
教研共同体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成员包括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共同研究等活动,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教研共同体有什么作用?
对教师而言,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升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对学校来说,促进了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教育整体发展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研共同体的运行模式有哪些?
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如教学观摩、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以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领成员共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借助网络平台等渠道,实现资源的高效传播与共享。
政策咨询热线:0559-8500307 方习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