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助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近年来,黄山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运营产生了诸多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案例,汤家庄村就是其中的一例。
汤家庄村坐落在黄山区焦村镇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区、库区村,村域面积约22.4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293户1006人,过去农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茶叶、木竹、食用菌等资源,2017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0万元。
守护青山,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村庄对外形象。
该村在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过程中,注重“规划突出自然、做法侧重乡土、施工就地取材”,最大限度保护村庄原貌,最大程度留住乡愁。累计投资911.4万元,完成了健身广场、公共停车场、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污水处理设施5处,铺设主管网2147米,改厕187户;硬化道路2000平米,安装路灯175盏;拆违及余房规整29处、河道清淤3000立方米、河磅维修加固500米,改造桥梁护栏5处,修建湖边栈道200米、景观水池1个、休憩石亭1个,新增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并建成茶文化博物馆1处。“天生丽质”可谓是该村最具特色的自然禀赋,如今的汤家庄是“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形成了“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和“特色乡村游”等特色旅游精品,向游客呈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的全新体验。
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该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利用“旅游+”“生态+”“企业+村集体+旅游项目+农户”等模式,打造休闲养生旅游服务综合体,推动茶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一是积极探索土地整体流转。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土地开发模式,对零散用地进行迁移,激活沉睡资源,对闲置的土地、林木、水塘等集体资源 “整体打包”转让,实现土地流转年收入,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二是盘活村民家中闲置民房。以“休闲+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统一代管,对外出租,让城里人“有个家”。2020年7月,来自合肥的舞蹈艺术家张毅与朋友自驾游至汤家庄,被汤家庄优美的山水人文环境所吸引,向村书记表达了希望利用不影响生活压力的成本在汤家庄“有个家”的愿望,并且表示能够带动身边的艺术家群体向汤家庄集聚。一边是村中超四分之一的闲置农房亟待盘活利用,一边是城里人想在村里有个家,这座乡村振兴“需求”与“供给”的桥梁如何搭?村集体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村里实际,迅速梳理出解决方案。根据张毅团队的需求,村集体选取了三幢产权清晰无争议、常年闲置且户主在城区有固定住所的农房,由村集体与农房户主签订农房代管代修协议(前五年村民不收房租,五年后由村集体和村民按比例分红),村集体利用移民项目资金按租户的需求将农房简单翻修后,与张毅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租金为2万元/幢/年,租期五年,租金一次性支付给村集体,村集体一次性获得30万元经营性收入。2021年元宵节,三幢破败陈旧的农房焕然一新,张毅团队9户城市居民正式入住汤家庄,为整个汤家庄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希望。通过示范引领,今年来汤家庄村新签订了5户闲置房屋代管协议,村集体正与经营主体洽谈合作。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吸引外商打造特色民宿。
近年来,焦村镇汤家庄村紧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一批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民宿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该村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资本,将水、茶、原大会堂存量资产折合成“真金白银”,化资源为资本,让农民变股民,以“企业+村集体+旅游项目+农户”经营模式,真正实现“村强民富”。目前,已经成功引进“从筑·黄山”、“黄山云华栖”、“益丰源茶博馆”项目,“黄山云华栖”民宿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马鞍山滁州商会黄山基地入驻益丰源茶博馆,“从筑·黄山”精品酒店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饰,老大会堂已完成青年旅社、创意餐厅和综合活动中心的改造, 租用毛坦组的原有六栋民宅基础上改造成精品民宿、咖啡厅、书吧、餐厅,下一步陈坑桥头将新建滩头观光栈道和自驾观光露营地。该村在现有的茶园、菜园的基础上统一规划为生态茶园观光区和生态菜园采摘区等,努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在公益和盈利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给当地村民带来市场机遇,共同实现以保护环境为方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