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45483/202407-00012 信息分类: 负责人解读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 发文日期: 2024-07-16
发布机构: 黄山区生态环境分局 发布日期: 2024-07-16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主要负责同志解读】关于《2023年度黄山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解读

作者:黄山区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4-07-16 17:14 信息来源:黄山区生态环境分局 阅读次数:

一、2023年黄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完成情况

(一)总体概述

2023年,黄山区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浓度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3%,全省45个市辖区PM2.5浓度排名中位列第2。黄山区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优。其中青弋江流域河流水质状况为优 ,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100%。太平湖水质优。黄山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黄山区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好),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好)。全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达标率100%。

(二)环境空气质量

2023年,黄山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6μg/m3、12μg/m3、42μg/m3、21μg/m3,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分别为0.8mg/m3和126μg/m3,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与2022年相比,本年度一氧化碳浓度持平,二氧化硫、臭氧浓度稍有下降,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

(三)水环境质量

2023年,黄山区青弋江流域水质状况为优 ,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100%。5个监测断面中3个断面水质为Ⅰ类,2个断面水质为Ⅱ类。湖库总体水质状况为优,太平湖湖心水质类别为Ⅰ类,高压线下水质类别为Ⅱ类;太平湖呈贫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四)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023年,城区饮用水源地(龙门河-黄山区一水厂)水质达标率100%。水源地水质类别为I类,水质状况为优。

(五)声环境质量

2023年黄山区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49.7分贝,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声环境质量状况为好;夜间平均等效声级46.1分贝,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为三级,声环境质量状况为一般。黄山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5.5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状况为好;夜间平均等效声级56.5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状况为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为100%,夜间达标率100%。与2022年相比,黄山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体状况持平,均保持好级别。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昼间平均值上升0.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下降0.2分贝。各功能区平均等效声级昼间达标率100%,与上年持平;夜间平均达标率100%。

二、2024年下半年黄山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2024年下半年,我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着力抓好三个方面重点工作,为建设美丽黄山区提供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

一是突出改善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蓝天保卫战方面,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以源头治理为主,持续强化工地扬尘、餐饮油烟、道路扬尘、秸秆禁烧等重点领域监管,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精细化协同化。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根据《黄山区八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区排污口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完成排污口溯源与监测工作;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黄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设施建设、运维水平。开展全域乡镇地表水断面补偿工作,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村落污水运维考核监管,实施并完成太平湖周边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太平湖周边农村污水收集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涉水企业环境监管和监测,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完成危废规范化评估工作,推进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的土壤环境管理。

二是突出源头防控,深入解决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省环保督察信访件及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和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推进“三整治一保障”专项行动,完善落实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综合运用信访投诉、“双随机”检查等途径,多渠道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整改。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项工作。

三是突出生态优势,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坚持推进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把环评审批关,坚决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两高”项目上马。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抓好“绿盾”行动,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