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成效显著
黄山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于2023年12月启动,2024年1月9日实施方案通过评审,2024年7月19日中期进展报告通过专家评审。调查团队严格按照《黄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要求开展调查。目前,野外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调查数据的整理与报告编写。
野外调查工作累计投入调查人员共800余人次,设置调查样线600余条,调查样点(样方)300余个,设置红外监测相机98台。调查结果显示了黄山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已整理数据共记录到物种2724种,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等4种,二级保护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钱松、榧、金荞麦等43种,省级保护植物三尖杉、青檀、大叶冬青等51种;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穿山甲、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黄喉貂、中华鬣羚、大鲵、硕布甲等3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此外本次调查初步统计还发现安徽省新纪录种24个,包括十八斑牡荆叶甲,硕出尾蕈甲,瘤鼻象蜡蝉等物种。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和新纪录种的发现均表明黄山区的生态环境愈发优质,印证了黄山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
下一步黄山区将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于2025年1月完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的编写,认真思考本次调查的成果在黄山区的利用,尝试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评价太平湖流域保护成效,结合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生物遗传资源惠享、农文旅产教融合等角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