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DIP改革的政策解读
DIP,是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是一种新的医保支付方式。医保向医院付费,以往是“按项目”、“按人头”的一刀切方式。但不同疾病、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病人的医疗资源消耗实际千差万别。DIP则是基于医院前3年的数据,以主要诊断和关联手术操作的自然组合形成病种,以各病种次均住院费用的比价关系形成病种分值,再考虑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因素对付费进行校正。换句话说,即医保定“工分”,医院挣“工分”,有利于医院按定位收治病人,推动分级诊疗。更通俗的理解,疾病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消耗越多,医院得到医保收入越多。它也像一把尺子,度量出各个医院之间、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医疗服务的差距。多达几万种的DIP路径,在总的医疗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同一个病种的多种治疗途径。例如,不同原因的肺癌,在其它控费标准下诊疗路径单一,但在DIP下,可以添加基因检测确定病因,并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法,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都可以纳入。患者在不同的级别医院做同样的治疗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分级诊疗的推进。
推行DIP付费不是拿医保的总费用来卡医院的发展,而是让医院的医保基金用在真正需要的病人身上,不要把医保总盘子用在简单保守治疗上。换句话说,DIP并非简单的“医保控费”,而是在“规范医生诊疗行为、提升学科水平”方面,它是一个绝佳手段。医改的难点是推动医生群体的诊疗模式转型升级,模式如不规范或不发生改变,改革很难进行。认识DIP,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一、医院转型发展要从单纯“管理驱动”向“学科和专病驱动”转变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接踵而至的医改政策,降检查费用、降药费降耗材费用,像组合拳一般,令无数公立医院猝不及防。以往,医院一味以开药、开检查,抢占病人、创造营收的时代,随着改革深入,这些现象即将落幕。
以上海十院为例,上海林立着37家三甲医院,科室排名在全上海倒数,科室人才紧缺。但糖尿病患者,并不缺,两层楼病房,70多张床,躺满了前来输液、治疗并发症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平均年龄70岁,90%都是当地人,有些甚至把病房当成了家。这简直和一个县医院没有差别。靠输液治疗糖尿病,对于一个追求医术的医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上海大医院太多,上海十院,虽处闹市,但名不见经传,更别提在全国的影响力。瑞金、中山这些顶尖医院,随便一个医生坐在诊室里,病人慕名就来了。就像可口可乐,如今根本就不需要做广告。外地患者到上海来,首先到瑞金、中山、华山等,在那住不上院了,再到十院。我们是捡人家吃剩的。底子积累很重要,弯道超车异常困难。先从改变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做起,但服务做好,不等于病人就会多。管理驱动到了天花板,医院行政指标吩咐下去后,几乎没有效果,医院传统管理犹如“重拳打在棉花上”,几乎没有效果。医院只有靠品牌、技术、口碑来拉动的,医院最后的管理能力也都反映在专病的治疗水平上。
二、医生抓绩效要从“抢床位”到“抓病种”的转变
经大数据分析,一家三级医院300个病种就能决定医院85%以上的收入,一个大科室一般是7~8个病种,就决定了科室85%的收入。
在此前,如果胃癌的平均住院天数是5天,术前等候4天。但这里面要花费多少医生的精力,要消耗多少药品和耗材,院长并不清楚。但如今根据全市的大数据,利用DIP这个公式计算,不仅知道自己医院的成本,还能知道别的医院消耗情况、手术难易程度。
不超医保盘子,把简单病种、浪费医保的病种,慢慢去掉,像阑尾疝气、保守治疗等,下沉到二级、社区医院,或者转到门诊做日间治疗。复杂病种收入的变多,提升医院的水平。首先找到医院要重点发展的300个病种,由医务处统一考核。并且,对各科室病种难度系数对应的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比如,根据骨科病种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关节炎的保守治疗不应该由三级医院来收治,而对于高难度的全部/部分膝关节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患,医院应该积极鼓励医生多尝试治疗这类难度高的病种。过去几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十院一年普外科开2万台手术,其中胃癌800台,肠癌600台,一共1400台。剩下的18600台手术是胆囊、阑尾、疝气这种普通手术。科室多收了简单手术的病人,院方不仅不设奖金,对有些行为还要罚款,宁愿让床位空着,也不收治那些简易手术病人。
病床管理模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过往绩效考核,始终和“床”套牢,评判标准无非是床均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床位越多、病人越多,收入越多,几乎是一个难以扭转的固化思维。很多主任把床位看得比家产还要高,不肯交出来的,但至于床位亏不亏,能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价值,他不管的。反过来,我们医院的管理者却要思考,能不能让这个床位增值?从努力实现“抢床位”到“抓病种”的转变。
三、粗放诊治模式要向病因学诊治模式转变
医院要发展,就要让医生明白不是只看病,而是看哪些病种,怎么看?而不是原来简单的开药、检查这种看病模式。比如肺癌,先思考,是什么病因,是腺癌还是鳞癌?有没有基因位点突变?有的话要做基因检测。有没有免疫卡点,有的话需要进一步检测。诊断手段,一是胸片,二是CT,三是体液培养加上检查,看看有没有癌细胞。四是,胸部CT再加穿刺,五是PET-CT……
总之,需要制定新的指南规范,规定什么样的病,应该做什么样的检测。如果说你这个医院只有做血常规、B超、核素加免疫指标体系,医保收入的瓶颈就卡在这里了。涉及到300个重点病种的科室,依据指南规范、诊疗路径,再制定疾病诊断标准,出台各自疾病诊断标准的册子。
以往,医生的诊疗路径并不规范。例如,一个甲亢病人心慌,到了急诊,如果遇见一个经验不丰富的医生,会按照急性心梗的诊疗路径处理,赶紧做心电图,放支架,然后放起搏器,最后病人昏过去了。也曾见发生患糖尿病的孕妇腹泻入院,医生诊断急性胃肠炎,赶紧补充葡萄糖,把病人给补昏迷了。
但改变医生的诊疗模式,是一个极为痛苦过程。在一个主治医生看来,做含金量高的手术,是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配合的。高难度的手术,手术风险大,医疗事故的概率高,如果科主任马上要退休了,是不愿惹麻烦的。对于医生来说,如果在过去的模式下,医生收入不错,吃饱喝足,也不会积极改变。另一方面,医生平时压力非常大。又要看病,又要写科研,要教学,回家还得看孩子,让他花时间去转,太难。一开始多数医生非常固执,听不进去改革方式,甚至我行我素。但医生们的执行力很强,只要他们认同DIP,马上就会很快改过来。
四、绩效考核从单纯考核收入向是否有利于学科转型升级转变
提高医院诊治能力,多治疗难度系数高的病种,这与个人绩效、医院收入紧密挂钩的管理工具,无疑激发了医院淘汰“落后病种”的革命,这也就是学科转型思路。科学的绩效评判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优势病种深度诊断?是否操作和治疗类比例高、有新的治疗模式?同一病种治疗结构是否丰富?关键疗效指标是否改善?反之,简单手术开的刀越多,未必奖金越多。以下例举部分学科转型案例:
超声医学科转型:不能老做彩超,一个甲状腺超声35块,原来是75块,越做越亏。要做超声病房,要做超声介入治疗,均次费用才会拉起来,才能把诊疗水平提高。
结直肠肿瘤中心:打造的一站式的中心模式,牵涉到科室协调方方面面,肠镜检查阳性—结直肠肿瘤整合门诊— B超排除肝转移—快速病理、入院—立即或次日手术,一站式中心建立。一个肠癌,可以做到当天做肠道准备,当天做肠镜,当天出病理,当天手术。去年这样的一站式结直肠肿瘤手术完成了101台,这样病人就留住了。在一站式服务过程中,术前等候缩短了4天,平均住院的时间下降3.73天,每一例均次费用下降了5000元。医保结余的5000块钱里,2500块钱奖励医生,医生奖金比原来多。
心内科:相较于单一的消融和封堵分步术式,“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卒中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据统计,目前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11.7天下降至6天,根据DIP测算,较传统手术费用下降7.7%。即便在心脏支架由1万余元降到几百块后,科室一年的总收入降低6000万,心内科室医保结余却扭亏为盈,增幅高达1.12倍。
内分泌代谢科: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不需要入院治疗。医院开始收肥胖患者入院,这些患者要代谢管理,要减重,还要手术,都在内分泌代谢科完成。
总之,国家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旨在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降低患者负担,这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预期一致。充分发挥DIP特色与临床路径相结合,是未来医保支付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为区县这一级如何应对国家推行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1、组织学习宣传DIP的内容及操作方法;
2、各级医疗机构疏理各自主抓的病种;
3、承接三甲医院拒收的病种患者及术后患者;
4、出台符合DIP支付方式的绩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