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黄山区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强一增”行动方案(2022-2025 年)>的通知》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高效推进 2022 年省、市下达我区的省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行动要求,以“机械强农”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为核心,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理念,形成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农机装备相配套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择优扶持一批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为核心,集农资统购、技术指导、咨询培训、产品销售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二、主要目标
(一)2022年,在我区建设1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基地面积不少于1000亩,实现基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5%。示范基地要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组装配套,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并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高效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2022年,建设1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通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快机械换人进程,实现省钱、省力、省心,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设地点
(一)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基地建设地点黄山区乌石镇长芦村,长芦村地处镇东北面,面积7.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人口1179人,拥有耕地2688亩,水田2568亩,旱地120亩,全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该村通过各方资金已建成粮食烘干房300平方米,高15米,仓储房500平方米,购置烘干设备4组,硬化道路及堆场400平方米,安装100吨地磅一座,购置插秧机2台,耕整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育秧机1套及秧盘12000个,秸秆打捆机及平板拖拉机1台。
项目承担单位黄山市黄山区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长芦分社于2018年4月成立,通过耕田入股,流转耕地和抛荒田入股合作社进行种植管理。截至2022年,流转土地1400多亩,实现土地机械化自主服务,完成播种育秧、耕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仓储一条龙服务,为村集体实现创收。
(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地点黄山区新丰乡盛洪村,承担单位为黄山洪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盛洪村村委会独资成立的农业发展公司,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2022年,公司已流转农田1870亩,种植无公害有机水稻、渔稻综合种养、再生稻等。
该公司现有农机大院一座,占地11亩,目前完成投资115.32万元,建成农机具停放库棚、维修保养库棚、机具展示厅、技术培训教室及办公场所等。拥有收割机1台、插秧机2台、旋耕机2台、收草机1台、开沟机1台,结合本地各合作社拥有的11台大型农机具组成盛丰仓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年农业作业达2.3万亩以上,其中本地作业1.2万亩,跨区作业1.1万亩。
四、建设内容
(一)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
1、围绕水稻生产短板,开展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攻关。以品种、栽培、农机为主要内容,开展2项以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试验,试验内容设置要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建立完整的试验方案、数据记录和试验总结。
2、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农机农艺技术集成与示范。在开展农机农艺攻关试验取得成功基础上,集成凝练一套适应当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模式。
3、整合部门优势,做好基地建设服务与指导。以农机、农技、安农大皖南实验站等部门为主体,植保、土肥、种子等单位协调配合,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
4、强化示范宣传,展示基地技术融合成效。规范设立标牌,注明地点、面积、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对比实验内容、建设单位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农民观摩学习,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5、强化专业培训,培育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队伍。农机、农技、安农大皖南实验站等部门相互配合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以示范基地内从事社会化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2次以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
(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1、基础设施。建有机具存放及设施用房,有农机维修车间和培训教室,库棚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5亩。
2、机械保有量。原则上拥有耕、种、收、管、烘等服务农业生产全程的农业机械,各类机具保有量不少于10台套。
3、年度作业面积在3000亩以上。
4、信息化建设。配备有电脑、打印机等信息化设备;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主要机具逐步安装信息化监测终端并纳入远程监控平台管理,能对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
五、具体安排
(一)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
1、生产投入。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所需农资。
2、农机购置和农机作业费。主要用于购买农机农具,如植保无人机,用于生产环节的农机作业费。
3、远程监测终端建设。将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机具安装信息化监测终端,并纳入远程监控平台管理。
4、技术支撑和现场观摩。主要用于宣传、交通、授课、技术培训、资料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方面。
5、项目公示牌和基础设施支出。围绕农机农艺项目实施内容和主要措施等设立项目公示牌,对比实验等展板等。
6、主推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侧深施肥技术、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及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稻谷机械化低温烘干技术、农作物秸秆机械化拾捡打捆等技术、农机作业精准监测管理技术。
7、对比实验。开展水稻侧深施肥和人工施肥、机插秧和人工抛秧、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农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并适时开展实验。
(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1、社会化服务。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并做好引导示范、培训宣传等工作。
2、制度建设。建立农机作业、机具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学习培训、驾驶操作人员管理、维修保养、收费标准等各项制度。
3、信息化建设。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机具逐步安装信息化监测终端并纳入远程监控平台管理。
4、安全管理和培训。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制度,与机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安全职责和措施。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进行农机安全检查,防止和避免责任事故。
5、补齐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机具短板,采购相关农业机械设备等。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黄山区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农业机械事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财政局、区农水局、区农机事务中心、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乌石镇、新丰乡等。成立基地建设技术专家指导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在上级业务指导下开展具体建设任务。
(二)强化要素保障。发挥省财政农业高质量发展(“两强一增”行动)资金效用,确保省“两强一增”行动资金用到重要节点、关键环节;争取省、市级资金,重点支持省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农机化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人才保障,从区、乡两个层面,充实配强农机农技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队伍。
(三)强化技术保障。围绕农机、植保、土肥、种子、农信等技术,做好作物品种、种植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发布相关技术推广指导意见并协同推进,探索形成基地生产主推技术和主推模式。
(四)注重宣传引导。围绕全程机械化生产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适时召开机械化生产现场会,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推广全程机械化先进技术,促进普及应用。及时总结基地建设成果和经验,通过电视、报刊、网站等主流媒体报道基地建设成效,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营造社会关注支持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